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肉蜈蚣

肉蜈蚣

病名。即肉疙瘩。详见该条。

猜你喜欢

  • 湿毒带下

    病证名。多因经期、产后、胞脉正虚,湿毒秽浊之邪,乘虚内侵直伤胞脉,损伤冲任之气血,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症见带下量多,色如米泔或黄绿如脓,五色杂下,气味臭秽,阴部痒痛,或有发热,腹痛,小便短赤等

  • 卫嵩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医门金宝鉴》三卷,已佚。

  • 冲剂

    即冲服剂。详该条。

  • 胎瘕

    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即脂瘕。详该条。

  • 口渴

    渴之俗称。详渴条。

  • 黑燥厚苔边红舌

    中心黑厚燥苔,舌边红色。为脾胃热极,热盛津枯之候。急用三黄白虎汤或生脉散合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生津,大便秘结者,宜承气汤下之(见《伤寒舌鉴》)。

  • 啮齿

    病名。即齿。详该条。

  • 心圣图说

    见心圣图说要言条。

  • 对症选穴法

    指直接取用对某些症状有特殊疗效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如牙痛取合谷,胃痛取三里,腰痛取委中;大椎退热,人中苏厥,四缝消积等。

  • 煨针

    即火针。《针灸聚英》:“火针即煨针也。”见火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