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痒

耳痒

病证名。见《医贯》。本病多由肝风扰动,肾虚火炎所致。症见耳中作痒,甚则奇痒难忍。治宜固肾清肝,祛风止痒。内服救痒丹(川乌大黄天麻栀子灵仙根、蔓荆子茯苓、益智、茯神仙灵脾白芷各15克,醋煅京墨、麝香各3克,蜜丸如芡实大,每服0.15克,一日二次)。外以蜀椒12克,泡芝麻油30毫升,少许滴耳;或以胡桃油煨热适度滴耳中。此外尚可以川乌鲜者,削如枣核大,尾部穿一线,乘湿塞耳中,将线头留于耳外,以便取出,日换数之。本病似外耳道真菌病或外耳道湿疹之类。

猜你喜欢

  • 目视无光

    证名。指目无光彩、神情疲乏之状。见《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证因真阴不足,但无火证,给人以目视无光的感觉。且常常伴有自觉乏力困倦等症。宜滋阴益肾,补养气血,用杞菊地黄丸、人参养营汤等加减。

  • 卫生简易方

    方书名。12卷(一作4卷)。明·胡撰。约刊于1410年。作者于宦游20余年中,广泛收集各地民间单方验方编成此书。书中分为诸风、诸寒、诸暑、诸湿等145类病证,共396方,并附有服药忌例22条及兽医单方

  • 和却不藏

    【介绍】:清初藏族医家。青海人。生平欠详。

  • 中指

    即手第三指。《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

  • 闾上

    经外奇穴名。《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又以第二指,于中穴取中一字分开指头各一穴,灸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

  • 破散(内隔)

    病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即散翳内障。详该条。

  • 杂症会心录

    书名。2卷。清·汪蕴谷撰于1754年。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的汇辑。其中有三篇医学总论,五十余篇有关内科、妇科、杂症症治的论述,辨证析因细致,并列医方、医案。治法宗张介宾,以扶

  • 寒无犯寒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季节用药的一般规律,是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一般指在寒冬时,无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或生其他变证。《医门法律》:“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胀满痛急下利之

  • 蛾根

    经外奇穴名。位于颌下部,下颌角前1寸处。主治乳蛾;以及咽喉炎等。直刺0.5~1寸。

  • 陈慎修

    【介绍】:见陈念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