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痿的别称。因四肢痿弱,变易正常的作用,故名。《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张志聪注:“痿易者,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详痿条。
出《灵枢·忧恚无言》。即鼻孔。详该条。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为菊苣之维吾尔族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履贯欠详。撰有《金鉴方》一书,已佚。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十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茯神、远志、石菖蒲、生地黄各等分。水煎服。治心经虚热。
见医宗撮精、折肱漫录合刊条。
病名。即重舌。详该条。
证名。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即飞蝇散乱。详该条。
病名。见《重刻烂喉痧辑要》。即白面痧之别称。详该条。
药物学著作。2卷。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为《景岳全书》卷48、49。书中择常用药300种,仿《本草纲目》编述,分山草、隰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菜、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