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筋

经筋

①出《灵枢·经筋》。即十二经筋,详该条。②《灵枢经》篇名。经皆有筋,经筋有病,病各有治。本篇专论经筋这类问题,故名。文中论述十二经筋附属于十二经脉,位于浅表部的筋肉间,和经脉相互关联。它起于四肢末端的指爪,沿四肢上行于颈项,终结于头面部,并不与内脏相连。还简述其发病特点是沿着循行的部位发生。指出“以知为度”、“以痛为俞”的针刺特点。

猜你喜欢

  • 痰痫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癎证痰多者为痰癎。多由小儿素有热痰内伏,复受惊恐而引起。症见仆地昏倒,惊掣啼叫,痰涎塞满喉间,口吐痰沫。治宜祛痰清热。先用一捻金,后服滚痰丸。

  • 傅常

    【介绍】:宋代医家。盱水(今江西境内)人。曾任澧阳(今湖南澧县)教授,撰《产乳备要》,已佚。

  • 谷症伤饱

    即小儿丁奚疳,久不瘥转变而成。参丁奚疳条。

  • 臀痈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五。即生于臀部的痈。由膀胱湿热凝结而成。初宜隔蒜片艾灸,内服仙方活命饮。证治见外痈条。

  • 燕口风

    病名。又名双燕口风。多由肺胃蕴热,热邪上炎薰灼咽喉所致。症见帝中两边,近上腭,左右俱见红肿,甚则连舌肿痛,汤水难咽。治宜清肺胃热毒。用紫地汤加减。

  • 大水风

    病名。见《喉科秘诀》卷下。又名崩砂风。多由阳明火毒上攻牙齿所致。主要症见为牙缝疼痛,臭烂出血。治宜解毒、泻火、凉血。可选用清胃散、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参见崩砂风条。

  • 清咽导赤散

    《疫喉浅论》卷下方。鲜生地黄、玄参心、麦门冬、甘草梢、连翘、青黛、木通。加灯心二十寸,竹叶二十片,水煎服。治疫喉痧透,溲涩不通,舌燥脉数。

  • 脐肿

    病证名。婴儿脐肿,多因伤湿。《太平圣惠方》:脐肿出汁不止,用白矾烧灰敷之。《海上方》:小儿脐肿,荆芥煎汤洗净,以煨葱刮薄,出火毒,贴之即消。参见脐湿条。

  • 厥证

    病证名。简称厥。出《素问·厥论》等篇。①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大多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症。《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

  • 色悴

    面色憔悴无华。为慢性病容,系久病脏腑气血耗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