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备急干金要方》。为楸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即汗孔。见汗空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即缓疽。见该条。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①古病名。指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症。《素问·风论》:“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内风》:“新房室竟,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粘衣被,此其候也,大补黄芪汤。”②指肝风。与外风
即水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本病有风寒身肿、寒湿身肿、湿热身肿、燥
书名。14卷。清·汪琥撰于1680年。汪氏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在治法上,不泥守仲景成方,选列自
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所指即风府穴。
【介绍】:宋代人。善养生。著《寿者传》三卷。
【介绍】:清代医生。字禹铸,安徽贵池人。长于小儿推拿术,对前人所述小儿三十二种惊风及指纹,进行了从繁到简的整理。著有《幼科铁镜》(1695年刊行),后世小儿推拿医生,多宗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