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药通报》(5):205,1956。为蛤蟆油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又名溺血,溲血。指血从尿道排出而无疼痛者。《医学心悟》卷三:“心主血,心气热,则遗热于膀胱,阴血妄行而溺出焉。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杂病源流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肩井。见该条。
证名。指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之气不和所致的表证。《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虚者,或为多汗,或为肉战,或为怯寒。”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治宜解肌发表,用桂枝汤等方。亦指慢性疾患的汗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鬼灯笼之别名,详该条。
参见救伤秘旨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形圆而小,疮口内有油者。治同疔疮。
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救必应之别名,详该条。
见《贵州草药》。即油桐根,详该条。
古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症为颈项生疮疡如疥癣,终成漏孔,出脓水而伴寒热腹胀等症。宜内服赤小豆散。相当于颈部淋巴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