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因情志不舒,烦劳过度,肝阴暗耗,而致肝阳上僣引起者。症见时时头晕头痛,睡眠不宁,容易激动,脉弦。治宜平肝潜阳为主,用天麻钩藤饮等方。肝阴偏虚者,心烦少寐,舌红少苔,宜滋养肝肾之阴,用二至丸、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人对练,同取弓步,两手相握后,互相争拉。
病证名。病因孕后血聚养胎,血热心火上炎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方用东垣凉膈散(方见妊娠咽喉痛条)。
针刺手法。指以出针时开、闭针孔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素问·刺志论》:“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入(刺)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开阖补泻。以出针后轻轻按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重舌痈,此病因心火旺(妄)动,或受郁怒酒色而生,大舌先卷,根下另生小舌,形红肉嫩,名曰重舌。”详重舌条。
小儿推拿方法。出《幼科铁镜》。又名揉耳摇头,丹风摇头。先用两手拇、食两指揉捏小儿两耳垂,再用两手捧住小儿头部轻轻摇动。有镇惊、退热、祛风寒等作用。《保赤推拿法》:“将两手捻儿两耳下垂揉之,再将两手捧儿
指急性、热性的腹泻病变。因热邪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症见腹痛,泻下如注,粪便黄臭,肛门灼热,尿黄短,舌苔黄干,脉滑数等。
听声知病之一。见《证治准绳·幼科》。语短声迟缓,肠鸣泄泻频。嘎声多不响,风热肺家因。
脐带的别名。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临床上,心神健旺则舌动灵活,语言畅利;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