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天葵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指患痘疮后,由于正气耗散,邪气乘虚入侵,随火上攻害于目,而引起赤丝,或生云翳,甚至因有余邪蕴积而造成凝脂、黄膜、花翳、蟹睛等证而目凸者。治法:根据痘后正气亏耗,余毒未尽的特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为无头疽生胁部腋下三寸者。多因忧思太过,肝胆两伤而成。初起坚硬,肿而不红,日久方溃。脓稠色白者顺;如豆浆水者逆。治法同无头疽,若疮口有呼吸声出,此为内膜透,即灸阳陵泉,兼服护
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四肢烦疼,手足无力,吐逆,不下饮食,渐渐瘦弱。”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参见黄疽有关条。
《华佗神医秘传》卷三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天南星、生半夏、荜拨各五钱,胡椒一两,蟾酥、细辛各四钱。为细末,烧酒调敷。用于施刀时的局部麻醉。
经外奇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胃管下俞。见该条。
病名。见《增删喉科心法》。又名锁喉痈。多由心与小肠积热,复感风寒、凝结而成。症见初发于耳前听会穴,形如瘰疠,渐攻咽喉,肿塞疼痛,饮食有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锁喉毒生因积热,外感风寒耳前结,
证名。肺经津液干枯而引起的咳嗽。多系久病热郁,耗伤津液,肺经枯燥所致。因肺为清虚之脏,主肃降,肺失津液滋濡,则肃降失职而致气机逆乱,因而咳嗽,低热,痰少而带血丝,或鼻出血,间或气促,舌红苔少。治宜清润
指以局部与远道相结合的配穴方法。如胃痛取中脘、胃俞为近取;内关、足三里为远取;两相结合,即为远近配穴法。
指络脉。《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或指络脉之较小者。《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