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火痓

猜你喜欢

  • 中精之腑

    出《灵枢·本输》。指胆。六腑除胆以外,都是贮藏或转输浊物,只有胆是贮藏精汁,故名。

  • 十二经脉

    亦称十二正经。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

  • 鹄壳

    见《本草纲目》。为橙子之别名,详该条。

  • 医寄伏阴论

    书名。2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病原、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并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

  • 日晚发搐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日晚潮热引起抽搐,由肺热所致者。临床特点为每逢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为淡黄色水液。治宜补脾、治心、治肝。补脾,用益黄散;治肝,用

  • 黄苔黑刺舌

    舌苔老黄而中有黑刺。乃脏腑热极之候。杂病为实热里结;外感为邪已传里、邪毒内陷已深。宜白虎汤、大承气汤,交替间服至苔刺退净。

  • 头风摩散

    《金匮要略》方。又名头风散、附子摩头散。炮附子一枚,食盐等分,为末。沐头后,取一方寸匕,涂摩痛处,令药力行。治头风,头痛时发时止属寒证者。

  • 里虚证

    证名。指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所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尺中脉微,此里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症见少气懒言,心悸神疲,头

  • 杨花

    出《摘元方》。为柳花之别名,详该条。

  • 地胡椒

    见清·罗思举《简易草药》。为鹅不食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