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核

痰核

病名。①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见《医学入门》卷六。多因脾弱不运,湿痰流聚而成。症为皮内生核、多少不等,无红无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多挟湿热。治宜清痰和气,用开郁清痰丸。②即瘰疬。明《慎斋遗书》卷九:“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参见瘰疬条。③舌疾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多由心脾二经痰火邪热上炎所致。症见舌上生核,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喉风论》卷中:“痰核者,痰涎注于心包,郁热上壅,舌上生核,强硬而痛也。”治宜清热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以三棱针刺破出血,吹冰硼散

猜你喜欢

  • 寒湿困脾

    证候名。由贪凉饮冷,或过食瓜果,或脾阳素虚而寒湿内侵,影响脾运所致。症见脘腹胀满、头重困倦、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便溏、小便不利,妇女带下稀白而腥,舌苔灰白而滑,脉迟或缓或濡。治宜温中祛寒,结合运

  • 读伤寒论心法

    见伤寒论注条。

  • 小红米果

    见《云南中草药》。为红紫珠之别名,详该条。

  • 抱琴居士

    【介绍】:见胡文涣条。

  • 足胻肿

    证名。指足及小腿浮肿。《素问·脉要精微论》:“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胻,与胫同。参见胫肿、脚肿、水肿各条。

  • 阴阳二气疽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由内伤七情,荣卫不和而成。此证生于背部,或大或小,或肿或消,或软或硬,初发令人寒热往来。若大渴,神清,高肿,脉洪,十余日脓成者为顺。若不渴神昏,漫肿脉细,应期无脓,饮食不思者

  • 寒化

    ①运气术语。指气候寒冷。《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②指疾病性质变为寒性。《医宗金鑑》:“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多端不齐也。

  • ①由饮食精微所化生而循行于脉管中的血液。《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 饮后即便

    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小便闭癃源流》。由于精气衰耗,不能输于脾、归于肺所致。其症饮入立觉至脐,即欲小便。宜用补中益气汤等方。

  • 棕皮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棕榈皮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