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

书名。3卷。清·郭志邃撰于1675年。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症,末附备用要方。书成后三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见本书续序),又作后卷1卷,补充了不少有关痧症的诊治内容。是一部比较系统的痧症专著。但作者根据痧症的临床表现,分症过细,显得名目繁多;在解释病因、证候等方面,或有附会、不切合实际的观点。本书有多种刊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猜你喜欢

  • 山蒌

    见《广西本草》。为山蒟之别名,详该条。

  • 针灸经穴图考

    经脉经穴专书。8卷。黄竹斋编。本书在《类经图翼》一书的基础上,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记述进一步予以补充、整理汇编而成。书内附有十四经穴的点穴照片图。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脂人

    指脂肪虽多而身形小的人。《灵枢·卫气失常》:“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 伤寒论辨证广注

    书名。14卷。清·汪琥撰于1680年。汪氏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在治法上,不泥守仲景成方,选列自

  • 虚经

    气血虚的络脉。《素问·调经论》:“不足则视其虚经。”

  • 足太阴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太阴之正。《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从足太阴脾经分出,至大腿前面,与足阳明胃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向上结于咽部,贯舌中。

  • 脑发疽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勇疽。见该条。

  • 回头草

    见《滇南本草》。为草血竭之别名,详该条。

  • 苞菩薇根

    见《福建民间草药》。又名金柿根、猴局根。为蔷薇科植物硕苞蔷薇Rosa bracteata Wendl.的根。分布浙江、福建、湖南等地。甘,温。健脾,益肾,理气,固涩。治久泻,脱肛,水肿,脚气,疝气,风

  • 婴筋

    颈侧之筋,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之前缘部。《灵枢·寒热病》:“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