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痢纂要
见瘟疫传症汇编条。
见瘟疫传症汇编条。
即拔罐法。因古代用兽角做拔罐疗法的器具,故称。详拔罐法条。
外治法之一。喷洒。古代以冷水濆浴使病人降温的方法。《伤寒论·太阳病篇》:“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荭草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出《灵枢·背腧》。又名膂骨。即第一胸椎棘突。
病证名。①指阳兴不痿,不能洩精或精液自出者。《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由于饵食金石丹药,火毒内盛,或因肾气衰弱,虚阳妄动所致。证见阴茎常举,不能精或精液自泄等。
出《灵枢·经脉》。即足厥阴肝经。详该条。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攻发,身生疮者,名曰蓐疮。此症见于头面腿臂等处,并逐渐蔓延,引起患儿啼哭不乳。治宜用黄连粉、青黛香油调涂。
①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木贼之别名。②见《湖南药物志》。为笔筒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推拿穴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分别位于掌面的第一掌指关节处横纹及食、中、无名、小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处。《保赤推拿法·运五经纹法》:“五经纹,即五指第二节下之纹,用大指在儿五经纹往来搓之,治气血不和,
即皮肤针疗法,因刺激仅及皮肤而名,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