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疟母

疟母

病证名。疟疾日久不愈,顽痰挟瘀,结于胁下所形成的痞块。又称疟积母疟劳疟。《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挟血食而结为癥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鳖甲蓬术桃仁,……此金匮法也。”又:“虚人久疟,时止时发,芎归鳖甲饮,不应,脾虚也,急用补中益气加鳖甲;少食痞闷,胃虚也,四兽饮加鳖甲当归蓬术肉桂。虚人疟母,必用补益。盖缘治之失宜,邪伏肝经,而胁下有块,仍寒热时作,不可以癖积治之,每见急于攻块者,多致不救。久疟不愈,必有留滞,须加鳖甲消之;如无留滞,只宜补益。”参见劳疟条。

猜你喜欢

  • 鼻大衄

    病证名。亦称大衄。指鼻大量出血并见口、耳一齐出血。《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耳鼻皆出血,故云鼻大衄也。”多因劳伤过度,府藏生热,热乘血气而致。用远志汤、苦参汤、牡蛎散(见《圣济

  • 胃虚

    证名。指胃气虚、胃阴虚所出现的病证。《脉经》卷二:“胃虚……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淅淅、目急,腹中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参见胃病、胃气不足、胃阴虚等条。

  • 徐锦

    【介绍】:清代医家。字淡安。江苏长洲人。为名医顾雨田之弟子,辑有《奇病录》(1840年刊行)、《心太平轩医案》(1912年刊行)等书。

  • 棘刺

    出《名医别录》。即棘针,详该条。

  • 脉从四时

    亦称脉应四时。脉象随着四时气候寒温变化而相应变化的生理现象。人体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脉象相应有微弦、微洪、微毛(浮)、微石(沉)的差异,这是属于生理范围,脉诊时要注意结合四时

  • 米糠

    见《验方新编》。即米皮糠,详该条。

  • 四时茶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冰糖草之别名,详该条。

  • 燥火腹痛

    证名。指燥热耗伤津液、气机不利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腹痛论》:“燥火腹痛之症,满腹刺痛,攻注胁肋,口渴身热,烦躁不寐,小便黄赤,不吐不泻,此燥火腹痛之症也。”多因令值燥热,燥气伤人,肠胃干涸,不得流

  • 天竺参

    见《滇南本草》。为还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 疳毒眼

    病名。明·倪维德《原机启微》:“小儿易饥而渴,瘦瘠,腹胀下利,作(通嘶)声,目病生翳,睫闭不开,眵泪如糊,久而流脓,俗谓之疳毒眼。”与小儿疳眼同,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