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狂犬啮人

狂犬啮人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又名疯犬咬伤、猘犬伤、狂犬伤。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已有“国人逐瘈狗”的记载。《淮南子》有“猘犬不投河”的描述。葛洪认为“犬忽避人藏身的现象,即是将疯的先兆,并主张用狂犬脑外敷咬伤处,颇有原始免疫之意。《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其猘狗啮疮,重发则令人发狂乱,如猘狗之状。”当狂犬咬伤后,其毒侵入人体,一般潜伏期短则8~10天,长达数月至一年以上,伤口愈深,愈接近头部潜伏期愈短。发病初则乏力、头痛呕吐、纳差、喉部呈紧缩感;1~2天后出现狂躁、恐惧、吞咽和呼吸困难,并有恐水症状;继则出现全身瘫痪、瞳孔散大等危象。治疗初服扶危散,或人参败毒散地榆、黑竹根。咬伤处要彻底清创,外敷玉真散。若咬后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及狂犬疫苗,可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 张天成

    【介绍】:见张世贤条。

  • 棉筋条

    见《草药手册》。为扁担杆之别名,详该条。

  • 湿癣

    病名。皮肤湿疡之一。《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色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其里亦有虫。”由风湿热邪浸入肌肤而成。其症患处皮损潮红,糜烂,瘙痒不止,搔破滋水淋漓,浸淫不断扩大

  • 沙虱毒

    古病名。指沙虱虫毒侵入所致的疾患。《肘后方·治卒中沙虱毒方》:“山水间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虫在水中着人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着人,便钻入皮里。其诊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

  • 熊圣臣

    【介绍】:见熊立品条。

  • 无汗

    证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泛指当出汗时而不出汗的症候。常因邪闭、表实、津血不足等因所致。伤寒无汗,有邪在表者,有邪行里者,有水饮内蓄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

  • 妇人血膈

    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七。简称血膈。指血气阻膈中焦而致之经闭。多因长期忧思郁怒,肝伤气郁血滞,瘀血内结,胃脘阻膈,胃失和降所致。症见胸膈疼痛如锥刺,食入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上则呕吐如赤豆汁或

  • 火胀

    鼓胀证之一种。《张氏医通·鼓胀》:“如面色枯槁,肢体消瘦,单腹胀急而块垒不平者,皆属火胀,此非水肿,无虑助肾水之邪也。若脉弦细涩,虽能饮食,终亦必亡。火肿误服金匮肾气等药,急投连、柏、金铃、白芍之类,

  • 太医院同佥

    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以协助太医院高级官员工作,官阶正四品。

  • 内踝上

    经外奇穴名。《干金要方》:“诸风,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内踝上。定位在内踝上缘上一寸,胫骨内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