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金针赋》。其法先进针至深部(1寸左右),行紧提慢按六次,觉微凉,再退针至浅部(0.5寸左右),行紧按慢提九次,此为一度,必要时可反复施术。适用于先热后寒,实中夹虚之症。本法以泻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錾菜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伏热或吐后引起的心胸烦热或烦闷。《素问·本病论》:“伏热内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注解伤寒论》卷五:“吐后心
针灸著作。又名《琼瑶发明神书》、《针灸神书大成》、《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有2卷本、3卷本及4卷本数种。旧题宋·刘真人(又作刘党或琼瑶真人)撰。撰年未详。明、清间有数种不同的刊本。重点论述用针手法及
病证名。腿间疱疹,因冷水沫后而加重者。《扁鹊心书》:“小儿腿胻间有疮,若以冷水洗之,寒气浸淫,遂成大片,甚至不能步履”为水沫疮。可用葱、椒、姜煎水洗后,再以百花散掺之。
病名。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属肝经,起于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无所见,多恐悸,睡不安宁,或生筋骨之间,久则危,可用紫花草敷疮上。余参疔疮条。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雄黄、鳖头(煅黄色)、轻粉各一钱,藜芦二钱,冰片二分。为细末和匀,先用芎归汤第二方熏洗患处,随后搽药。治阴挺。
见皮部条。
六腑聚症之总称。《中藏经·积聚癥瘕杂虫论》:“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故后世有将聚总称为六聚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详见聚条。
见《本草纲目》。即玄精石,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