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中医外科学》(上海中医学院编)。由禽类血吸虫尾蚴侵入肌肤而成。多见于养鸭地区的农民,有接触秧田水的病史。以小腿伸侧常见,而陷于泥中的脚部则不发病。其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丘疹或丘疱疹,疱底绕以红
【生卒】:约1180~1256【介绍】:宋代医家。字季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撰《简便方》1卷,已佚。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刺莓果,详该条。
前胸部。《素问·刺热篇》:“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
日光灸之一种。见该条。
即痧药丸,见该条。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颞下颌窝处损伤。多由跌扑损伤所致。症见耳部肿痛,耳中流血,甚则骨肉俱伤,头痛头晕,不省人事。治宜活血、止血、安神、镇痛。内服正骨紫金丹、云南白药,外用葱汤淋洗,贴混元膏
出《吴普本草》。为雷丸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郎简条。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