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五液之一。又称口津。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具有滑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涎为脾液。《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脾胃正常则津足,口中和,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口淡泛恶;胃火炽盛则涎少口燥;脾胃湿热或内有虫积,中风或癫痫病发,亦每致口角流涎。

猜你喜欢

  • 蜚虻

    出《神农本草经》。为虻虫之别名,详该条。

  • 赵双湖

    【介绍】:见赵术堂条。

  • 四叶莲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对叶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

  • 稻蘗

    出《本草纲目》。为谷芽之别名,详该条。

  • 八蒸十变

    出《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五。详“大小蒸”条。

  • 益胃

    治疗胃虚的方法。如胃气虚寒则温胃建中;胃阴不足则滋养胃阴。

  • 齐氏医案

    书名。6卷。清·齐有堂撰于1806年。本书兼有医案、医论。卷1~2阐述六经辨证,分经治病;卷3论述先天肾和命门学说;卷4~5论述后天脾胃学说及有关疾病的证治;卷6为妇、外、儿科治案。本书记录了齐氏的学

  • 足太阴之筋

    足太阴的经筋。《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齐(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

  • 鹌子嘴

    见《山东中药》。为老鹳草之别名,详该条。

  • 泪点

    即泪堂。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