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治疟草

治疟草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一年蓬之别名,详该条。

猜你喜欢

  • 燥热

    又称燥火。指感受燥气,津液耗伤,以致化热化火。《时病论》:“若热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凉气,已化为火。”症状尚可有牙龈肿痛,耳鸣,或鼻衄、干咳、咯血等。治以清热生津为主。

  • 张锐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宋代医家。字子刚。蜀(今四川)人。精通医术。蔡鲁公孙妇将临产而病,国医以为患伤寒,恐堕胎,不敢用药,张锐以常法与药,且使加倍服用,半日儿生,病亦去。所治多如此。曾任太医局教

  • 季夏痹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少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六月之时,故名之曰季夏痹也。”详手少阳经筋病候条。

  • 鼻流浊涕

    证名。指鼻腔流出稠厚浊液。见《医学入门·鼻》。《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鼻渊其症,鼻流浊涕或稠涕。”详鼻渊条。

  • 鼻槁

    病证名。《难经·五十八难》:“毛发焦,鼻槁,不得汗。”槁,枯槁也(《说文》)。多因外感热病或肺阴亏虚,致鼻失荣润引起。鼻中少涕,干燥枯槁。此证可见于热性病。宜润肺生津,用清燥救肺汤加减。今之干燥性鼻炎

  • 择乳母法

    选择乳母标准。出《千金要方》卷五上。其选择法云:“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是血气所生也。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备。但取不胡臭、瘿瘘……,无此等疾者,便可

  • 寒包热哮

    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指肺素有热,寒气外束所致的哮吼。《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哮病》:“皮毛为肺之合,肺素有火,毫窍常疏,风寒易入,谓之寒包热。”《类证治裁·哮症论治》:“症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

  • 诸阳之会

    指头面部。人体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面;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的经脉从手走向头部,足三阳的经脉是从头走向足部,手足三阳经皆会聚于头面,故称诸阳之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 小儿痿证

    病证名,指小儿四肢软弱,无力以任地握物的病证。小儿罹患本证,有因热病之后,气液两亏,肺热叶焦而肌肤筋脉失于润养,或温热熏蒸阳明,宗筋弛缓,不能约束筋骨而致者;亦有因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而致者。小儿

  • 产后疟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夫疟者,由复伤于暑,客在皮肤,至秋因劳动血气,腠理虚而风邪乘之,动前暑热,正气相击,阴阳交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更盛,故发寒热。阴阳相离,则寒热俱歇。若邪动气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