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卷。清·陈元犀撰于1811年。作者遵其父陈修园之嘱,用诗歌形式简要介绍《金匮要略》中方剂的主治、药用剂量和煮服法等,并附方解。解放后有排印本。
指纵欲。《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在此指七情太过,任意放恣。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四。即兔缺。《鲍氏验方新编》卷一:“缺唇,先用麻药敷上,然后用刀割开两边薄皮,用丝线缝好,以生蟹黄敷之。静坐七日,勿言勿笑,自能收口。”参见兔缺条。
证名。系指因风所致流泪及眼睑红赤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风热在内乘肝,其气外冲于目,故见风泪出,目睑皆赤。”
【介绍】:清代文人兼医生。字载韩,号绎庵,又号琢崖,晚年自称胥山老人。长于诗文,兼通医学。在医学方面,辑有《医林指月》(丛书名。共收集十二种医书,刊于1767年,并校注《慎斋遗书》刊于1949年)。
【介绍】:元末医家。与刘完素、三传弟子王青字同时,学宗刘完素、张子和,尤重经络运气学说。创轻、清、暑、火、解、甘、淡、缓、寒、调、夺、湿、补、平、荣、涩、和、温十八剂。于病证立名,不循旧说。撰《心印绀
见《喉痧至论》。书中总结既往方书治疗烂喉丹痧的经验为四要法。包括:所刺以泄毒;漱喉以去痰;刮后颈以散毒;通大便以泄火。
病证名。指筋脉干燥,屈伸不能自如之证。《圣济总录纂要》卷二:“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外证当挛节,则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也。”多由肝经燥热,血液衰少,或肾虚髓少,筋
病证名。即浊病。因浊病有赤浊、白浊之不同,故又称赤白浊或二浊。赤白浊在古代文献中有指小便浑浊者(如《丹溪心法·赤白浊》),后人名为便浊、溺浊、尿浊;有指阴茎口流浊物而小便不浑浊者(如《证治准绳·赤白浊
治法之一。是治疗湿热伤阴,小便不利的方法。症见口渴饮水,小便不利,或咳嗽呕恶,心烦不寐,用猪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