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古代用以记时记月,参十二时条。运气学说以十二支分主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之一。详五疳条。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丝竹空,见该条。
《灵枢经》篇名。本篇从体表形态探讨本脏腑的情况,故名。主要论述人体五脏六腑在性质、形态和位置方面存在的差异说明其对健康的影响。同时又指出五脏配合六腑、外与体表皮毛等名有相应的关系。
见《中医验方汇选·外科》。当归60克,玄参、金银花各30克,黄芪、甘草、制乳香各15克,没药10.5克,赤芍药、炮穿山甲各9克。水煎,每早、午、晚各进一服,每服一煎,次日煎渣再服,每两日服一剂。治脱骨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①病名。同痉。《圣济总录》卷二十八:“痓又谓之痉者,盖痉痓一类,古人特以强直名之。”②证名。痓与痉为二证。《杂病源流犀烛·破伤风源流》:“痉者,筋劲强直而不柔和;痓者,口噤而角
【介绍】:元末医家。与刘完素、三传弟子王青字同时,学宗刘完素、张子和,尤重经络运气学说。创轻、清、暑、火、解、甘、淡、缓、寒、调、夺、湿、补、平、荣、涩、和、温十八剂。于病证立名,不循旧说。撰《心印绀
【介绍】:见耶律庶成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暑令季节,上吐下泻,多由乳食不洁,损伤肠胃;也有由外感暑湿或寒湿之邪,阻滞中焦,胃失和降,脾失运化,清浊相混而成。因乳食所伤而致者,宜消食异滞,调和胃肠,用保和丸;因
病名。一名伏暑兼寒、伏暑晚发。《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浅而轻;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详伏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