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暑泻

暑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称暑泄。指暑毒之邪伤于肠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卷八:“暑泻,由胃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证状与热泻略同,宜胃苓饮,或五苓散车前子少许。”《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暑泻,专受暑而成泻利病也。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于口齿,伤于肠胃,数日间其邪即发,或挟食,或挟湿,以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泻如水直注,日夜无度。宜以炒黄连为君,葛根升麻佐之,或桂苓甘露饮。久者,暑邪留于三焦肠胃之间,以致久而成泄,所泻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直注,其兼症亦相同,宜玉龙丸。此新久之别也。而其症之所现,虽同属暑泻,其为治又有当分辨者。如暑伤心脾,呕吐泄泻,或霍乱转筋,及浮肿疟痢,宜六和汤;如暑热引饮过多,致水暑交并,而上吐下泻,宜解暑三白散;如伤暑,上吐下泻,而兼烦乱,宜香朴饮子;如暑月烦渴,引饮过多,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宜大顺散;……若不过受暑而泻,别无他故,则惟清暑足矣,宜消暑十全饮香茹汤;其或有盛暑伤于外,阴冷伤于内,而为内外受迫者,此症更重,非可易视矣,宜连理汤、桂苓元、缩脾饮。”参见热泻条。

猜你喜欢

  • 小儿热泻

    病证名,小儿热迫大肠而致的腹泻。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暑热,邪热入里,下迫大肠而成腹泻。《婴童百问》:“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并伴有阵阵肠鸣腹痛,烦躁啼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治宜苦寒泻热,

  • 摩眼

    自我推拿方法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即熨目。见该条。

  • 塞法

    是将药粉以纱布包裹,扎紧,或将药物制成锭剂填塞耳、鼻或阴道、肛门的一种外治法(用于阴道、肛门的,亦名坐药)。如治疗慢性鼻旁窦炎,用川芎、辛夷、细辛、木通研细末,纱布裹少量塞鼻孔中。又如妇女滴虫性或霉菌

  • 无为子

    【介绍】:见王文洁条。

  • 反侮

    见相侮条。

  • 蜘蛛拔毒法

    疔疮外治法之一。见清·过铸《增订治疔汇要》。先将疔头用瓷片刺破,寻活蜘蛛一个,越大越好,放疔上,蜘蛛自能奔赴刺破处,吸拔其毒,少时蜘蛛不动即取下,放冷水中自活。如不愈,用蜘蛛再行吸拔,或另取蜘蛛用之,

  • 心惊

    脏腑惊证之一。出金·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石室秘录·本治法》:“心惊非心病也,乃肝血虚而不能养心也。方用白芍五钱、当归五钱、熟地五钱、生枣仁一两、远志一钱、茯神三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人参二钱

  • 手表

    人体部位名。指手背。《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

  • 蟹睛翳

    病证名。见南京中医学院编《中医学概论》。即蟹睛。详该条。

  • 外命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复溜,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