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串疽。见该条。
证名。指毫毛耸然直竖。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三方。黄连、贝母、降真香(烧存性)、白芨、乌贼骨、五倍子(炒黑)、芸香各五钱,轻粉五分。为细末,将患处洗净,外敷患处。治瘰疬、马刀,脓汁不干者。 .
见溪谷条。
医论著作。2卷。原题清·叶桂选定。本书选集历代医家论病、论脉、论治著作70余篇,大多简明。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解剖名。指齿根,实为牙颈。《难经》五十八难:“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出清·赵楷《百草镜》。为白接骨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即野烟叶,详该条。
《伤寒温疫条辨》卷四方。僵蚕(酒炒)、滑石各三钱,蝉蜕十二个,姜黄七分,防风、薄荷叶、荆芥穗、当归、白芍药、黄连、连翘、栀子、甘草各一钱,黄芩、桔梗、大黄(酒浸)、芒硝(冲服)各二钱,石膏六钱。水煎,
病名。《疡科选粹》卷一:“发于足趺名曰阳疽。”指生于足背之痈疽。证治见脚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