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阴理痨汤
即拯阴理劳汤,见该条。
即拯阴理劳汤,见该条。
即喉咙。俗称嗓子。详喉条。
《原机启微》卷下方。柴胡七钱,人参、当归(酒浸)、白术、升麻、葛根、炙甘草各一两,五味子二钱,白芍药六钱,茯苓三钱,黄芪、羌活各一两半,防风五钱,干生姜一钱。为粗末,每服六钱,加黄芩、黄连各一钱,水煎
经外奇穴别名。出《针灸集成》。即长谷。见该条。
综合性医书。4卷。清·怀远撰。刊于1808年。卷1为伤寒,自两感证至夹证、坏证、遗毒;卷2~3分述中风、虚劳等多种内科杂病、外科痈症以及五官、口齿的一些病证;卷4为女科经、带、胎、产诸病。怀氏注重理论
出《雷公炮炙论》。为灰藋之别名,详该条。
指一年的气候情况。出《素问·五常政大论》。《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
病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名瘕疝、蛊。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合而致,其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粘液,宜用五苓散之类。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症为腹皮隆起,推之可移
【介绍】:晚清医家。字嘉六,号蛰庵。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辑有《专治麻疹初编》(1890年),《咳论经旨》、《女科折衷纂要》(均1892年)等书。兄凌奂,医名尤著。
全舌黑而无苔、无点刺。若中心淡黑湿润而滑者,为里虚已极,宜辛温回阳救逆。若干燥少津,色光亮者,是绛舌之变,为阴虚肾水枯竭,宜甘寒滋阴。若有点有罅,干燥无津,粗涩,则属热极之候,宜大剂清热泻火生津治之,
病证名。出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系脾胃虚寒,蛔虫上扰的证候。症见右上腹部阵发绞痛,痛时患儿哭叫,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常伴呕吐,可吐出蛔虫和胆汁。阵痛之间仍留微痛。剑突下稍右疼痛拒按,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