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麻科合璧条。
①病名。指发于深秋以至冬月的伏气温病。见《济生方》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1974年版)。即胃管下俞。见该条。
出汉·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指房事。
【介绍】:见朱惠明条。
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损证治》。又称遗精。详该条。
见《本草汇言》。为野料豆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生。所撰《杜壬医准》1卷,系其本人医案,已佚。
症状名。指火郁于内,而见神志昏乱,心神不宁,惊惶不安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介绍】: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记载,晋侯有病,先召巫来医治,无效。后来求医于秦,秦王派医缓为晋侯治病。医缓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病重不治。后世以“病入膏肓”形容不可救药的病态或疾病,即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