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由于湿热郁久,化火转燥而成的三消证。湿火伤肺为上消。证见烦渴引饮,咳嗽面肿,寸脉数大,宜用清肺饮;湿火伤胃为中消,证见多食易饥,面黄身肿,关脉数大,宜用加味清胃汤;湿火伤
五脏水肿病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多因水气凌肝,肝失疏泄所致。参见水肿、十水条。
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白花丹之别名,详该条。
骨骼部位名。①内踝、外踝的统称。②指桡骨茎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腕者,……当外侧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
见《药学学报》12(10):690,1965。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獭肝之别名,详该条。
见《银海精微》。又名目力。指眼视物的功能,同今之视力。
出许慎《说文解字》。即唇疮。详该条。
证名。出《疡医准绳》卷二。指疔疮周围红肿不散漫者,称有护场,易治;反之,为不护场,难治。
病证名。见清·洪金鼎《一盘珠》卷八。指小儿脐部四周肿硬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