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气虚

心气虚

证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①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素问·方盛衰论》:“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又《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治以益气养血为主。②气为阳,心气虚亦作心阳虚。详该条。

猜你喜欢

  • 柏子

    出《本草经集注》。即柏子仁,详该条。

  • 横生

    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张氏医通》卷十:“儿未生先露手臂谓之横生。”详横产条。

  • 风关

    ①小儿指纹见于食指第一节为风关,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又名上关、初关。详小儿指纹条。②经外穴名,见《针法穴道记》。位于食指掌面,掌指关节横纹中点稍外处。③推拿部位名,指三关之一。位于食指近端指节的

  • 腹中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讨论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疾病的成因、症状和治法。古人认为这些疾病都发生在腹中,故以“腹中”名篇。

  • 疮疡阳气脱陷

    证名。见《外科枢要》卷。因患疮疡过用克伐之剂,或脓血排泄过多,或吐泻致精血消耗,阳气虚衰而引起。其证可见畏寒头疼,咳逆呕吐,耳愦目蒙,小便难,泻利肠鸣,里急腹痛,阳缩、冷汗,牙齿浮动,肢体麻痹,厥冷身

  • 难经集注

    书名。原题宋·王惟一撰。明·王九思等辑。5卷。本书是将三国时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和杨康候等人的注文加以选录汇编而成。全书分经脉诊候、经络大数、奇经八脉、营卫三焦、脏腑配象、脏腑积聚、

  • 热服

    指中药煎剂乘热服下,以充分发挥其疗效。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见清·景日昣《嵩崖尊生书》)。

  • 横刺

    针刺角度之一,亦称沿皮刺,平刺。指进针时,针体和穴位皮肤呈15°角左右刺入的刺法。主要用于肌肉浅薄,下有骨骼处的穴位。在透穴时亦常应用。横刺的方向,应视具体穴位或补泻要求而定。

  • 四肢缓弱

    证名。指四肢弛软无力。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多见于中风、痿、痹等症。参见各有关条。

  • 夹惊伤寒

    病证名。又名伤寒夹惊。《幼幼新书》:“伤寒惊搐即生涎,胃热乘虚遍体斑。颊赤口干脾受热,涎高风盛发狂言。”此证伤寒化热,热极攻冲脾胃,颊赤、口渴、发斑而见惊搐,治宜解利以定惊搐。参伤寒夹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