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湿霍乱

寒湿霍乱

病名。见《霍乱论·病情篇》。多因脾胃素虚,中阳不振寒湿内盛所致。发于秋后者较多。亦有因暑夏贪凉,过吞生冷而致者。证见腹痛吐泻,吐利清水,或如米泔水,不甚秽臭,口和不渴,四肢清凉等。临床表现有寒偏胜或湿偏盛之分。治宜辛温散寒或芳香宣化为主。轻则藿香正气散,或平胃散木香藿香生姜半夏之类。湿盛而四肢重着,骨节烦疼者,胃苓汤加木香、藿香、大腹皮之类;七情郁结,寒食停滞者,七香饮;头疼恶寒无汗者,以香薷饮先解其表,随以大顺散等调其里;如脉弱阳虚,腹痛喜得温按,泻出不臭者,来复丹;若吐泻不止,元气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而不多饮,或恶寒战慄手足逆冷,或烦热发躁,揭去衣被,但察其泻出不臭者,乃内虚阴盛格阳,宜理中汤,甚则四逆汤加食盐少许;更有暴泻如水,冷汗四逆,脉弱不能言者,急进浆水散,并宜冷服。参见霍乱条。

猜你喜欢

  • 唇里

    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下唇粘膜,与承浆穴相对处。主治黄疸,瘟疫,口噤,口臭,面颊肿;以及齿龈炎,口腔炎等。点刺出血。

  • 毛凉伞

    见《广西中草药》。为红毛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

  • 手厥阴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从手厥阴心包经分出,在渊腋穴下三寸入胸中,分

  • 香蛇麻

    见《新疆中草药手册》。为啤酒花之别名,详该条。

  • ①小沟渠。不断有水流动的地方。《灵枢·营卫生会》:“下焦如渎。”②皮肤肌肉枯槁无泽的状态。《灵枢·根结》:“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 辟谷诸方

    方书。敦煌出土卷子。有4种卷子,作者未详。约为唐代写本。4种卷子内容各异,间有残缺。倡导辟谷养生,记有“休食方”、服“茯苓饼法”、“胡麻法”、“槐子法”等辟谷方,为研究古代养生学较早文献。现分别藏于法

  • 苦木通

    见《中药材品种论述》。为关木通之别名,详该条。

  • 董宿

    【介绍】:明代医家。四明(今浙江宁波南)人。正统间(1436~1449年)任太医院使。精通药性,临证效果较好。编有《试效神圣保命方》一书,后经方贤编定,改名《奇效良方》。

  • 伤寒辨证

    书名。4卷。清·陈尧道撰。刊于1678年。作者汇集宋元以来诸家学说,以阴、阳、表、里、虚、实等基础理论分析、论证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病的诊断和治法。另有药方部分,熔经方、时方于一炉,阐明其主治、服

  • 颏痈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承浆痈、虎须毒、虎髭毒。指生于地角(下颌)上的痈。由胃经积热所致。治宜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桔梗消之。余证治参外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