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篇》等。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或兼见手足逆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宁;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头旋晕倒,呼吸低微而不连续,脉微弱如绝。治宜以针灸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眦帷赤烂、目眦溃烂、目眦赤烂。《张氏医通》卷八:“眦赤烂证,谓目烂帷眦有之,目无别病也。赤胜烂者多火,……烂胜赤者湿多,……病属心络,甚则火盛水不清而生疮于眦边也。”
见《广东中医》4(1):40,1959。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世医得效方》卷六方。荜拨二钱,牛乳半升。同煎减半,空腹服。治气痢,泄如蟹渤。
证名。指邪热在肌体深处的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
病名。见清·佚名《眼科易知》。即睥生痰核。详该条。
【介绍】:清末医家。字虚谷,浙江会稽人。曾到过广东、河北、苏州等地拜访名家请教,读医书较多,以医术闻名。著有《医门棒喝》一书(1825年)。受叶天士、薛生白关于温病学说的影响较大,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
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因痰气郁结所致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是痰郁。”治宜涤痰解郁。用痰郁汤、涤痰汤、升发二陈汤、润下丸等方。参见六郁、郁证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中暑》。指因暑热所致的口渴证。宜清解暑热,养阴生津。用玉露散、麦冬汤、生津丸等方。详中暑条。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在田。江苏武进人。读儒书,兼学医,后鉴于侄孙辈每因痘疹及惊风而夭折,钻研痘疹及惊风等证较深。撰有《遂生篇》、《福幼编》(刊刻于1777年)。前者专论痘疹,主张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