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外感噎隔

外感噎隔

病证名。多因偶逢赫曦之令,或远行劳倦,时当大热,燥火烁人,津液内涸所致。《症因脉治》卷二:“外感噎隔之症,向无饮食阻隔,忽尔内热唇焦,饮食不得下咽,下咽噎住不通,或下咽而复吐出,烦热引饮。……右脉洪数,热在气;左脉洪数,热在血;两手洪数,气血皆热;两手细数,血燥津竭。”治宜清热生津。方用三因麦门冬汤人参白虎汤,或冲竹沥芦根汁;大便闭结者,三一承气汤选用;血不足者,四顺饮;便结有寒热者,大柴胡汤。参见噎膈条。

猜你喜欢

  • 宋以前医籍考

    中医目录著作。日本冈西为人约编于1942年。本书著录我国宋代以前医学著作1869种,分为内经、运气、难经、脉经、五脏、针灸、女科、幼科、外科、口齿、眼科、养生、月令、按摩导引、房中、祝由、兽医、医史制

  • 《内经》十二脉之一。同紧脉。《诊家正眼》:“曰急者,紧之别名也。”

  • 红党参

    见《本草从新》。为明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 足阳明经筋

    十二经筋之一。《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

  • 病色

    疾病反映在体表色泽的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不论出现何种颜色,明润含蓄者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轻或预后较好。若颜色显露而枯槁不泽者称为恶色,亦称夭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 龙玄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主治中风口,下牙痛,手痛等。艾炷灸3~7壮。

  • 妊娠身痒

    病证名。亦名妊娠遍身瘙痒,胎前皮肤瘙痒。多由风热、血热、血瘀所致。风热多因素体阳盛,加之风热外邪侵袭肌表。症见身痒,起斑疹,发热微恶寒。治宜祛风清热解表。方用荆防清热汤(《经验方》:防风、黄柏、连翘、

  • 妊娠下痢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名子痢、胎前赤白痢。病因孕后内伤饮食生冷,或外受暑湿热毒之邪,以致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赤白,日夜无度,若阳气下陷则胎易坠。由饮食所伤者,初起腹痛,里急后重者,宜香连

  • 霍乱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霍乱痧,痛而不吐泻者,名干霍乱,毒入血分也,宜放痧。新食宜吐,久食宜消,食积下结宜攻。痛而吐泻者,毒入气分也,宜刮痧;有痧筋则放,宜调其阴阳之气。须知肠胃食积,

  • 病色相克

    指病证与面部色泽相克。是古人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分析面部颜色的变化,以判断病情顺逆的一种方法。病色相克,一般属逆证。例如麻疹一类热性病人(病证属火)而见面白(白属金),根据火克金的关系,称为“病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