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二十九号升象方。苏木二两,白蒺藜、红花、玄胡索、桃仁各一两,独活三钱,五灵脂七钱,降香、姜黄、赤芍药各六钱,大黄五钱,乌药、三棱、莪术、陈皮、青皮、皂角刺、香附(酒炒)各四钱。
见《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即肺痿。详肺痿条。
见《药品化义》。即葱白,详该条。
见《本草经集注》。即牡荆子,详该条。
证名。指心烦意乱。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参见烦、烦躁条。
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总收法。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ST1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二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胸前神经的胸大肌肌支,并有胸肩峰动、静脉及胸侧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咳嗽,气喘,咳吐脓血,胸胁胀痛
《金匮翼》卷三方。人参三钱,乌梅一枚,黄芪、当归、茯苓、陈皮各一钱,鳖甲、制何首乌、白术各二钱。为末,加姜,水煎服。治虚疟久疟,少气不食,亦治劳疟(即遇劳即发,经年不瘥)。
①出《滇南本草》。为地瓜藤之别名。②见《湖南药物志》。为菍地之别名。各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瘈脉。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