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桑椹,详该条。
病名。指泄泻完谷不化者。《卫生宝鉴·泄痢门》:“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法当下者举之而消克之也。加减木香散主之。”参见飧泄条。
病证名。指食鱼蟹类过多而积滞不化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鱼鳖蟹积,食此过多成积,腹中疼痛,胸中满闷,或吐或泻也。宜紫苏、陈皮、木香、姜汁。”方用妙应丸、遇仙丹等。参见食积条。
证名。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腰脊疼痛似折的症象。因督脉属肾贯脊,肾虚则督脉懈弛,腰脊疼痛如折。治宜温补肾督、理气活血等法。参见脊痛条。
病名。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编》卷三:“问蟠肠生是何缘故,是用力过度耳,产母平日气虚,临产用力努挣,浑身气血下注,以致肠随儿下。一次如此,下次又复如此,若能等到瓜熟蒂落,焉有此怪异。”即盘肠生。详该条。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食积咳嗽。详该条。
病证名。指寒邪积滞胃中而致的呕吐。多因乳幼儿沐浴受凉,风寒由肌表入胃,寒邪积滞不化,气逆而吐所致。明·邓景仪《医经会解》:“寒积吐,清浊混出,不作腥臭,吐汁久澄,清浮浊底。”临床可伴有面唇苍白,形寒、
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则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则以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喘》。指痰浊壅肺所致的气喘。症见呼吸急促,喘息有声,咳嗽,咯痰粘腻不爽等。治宜祛痰降气为主。《医学入门·痰类》:“痰喘,必有痰声。风痰,千缗汤或合导痰汤;痰气,苏子降气汤、四磨汤
①指手足三阳经分出的脉络。②指位于体表或上行的络脉。《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③专指足阳明胃经的络脉。《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