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邓苑条。
见王氏医案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四。又名胎毒发丹、赤游风。小儿丹毒之一,系因胎毒内伏,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或常穿烘衣,或母乳内热助邪所致。初发赤肿光亮。发于头面、四肢,或延及胸腹,色赤游走不定。由腹、背传四肢者顺
小腿腓肠肌部。俗称小腿肚。《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上腨内。”
指脾气、脾阳、脾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圣济总录》卷四十四:“脾虚,论曰脾象土,位处中焦,主腐化水谷,通行营卫,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臑痈。详该条。
骨名。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又名柱骨。参见柱骨条。
即肩胛骨。其前方呈扁平三角形,向后凹陷,形同饭勺,故名。
出《本草图经》。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九头狮子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