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伤衄血

内伤衄血

病证名。统指无外伤外感所致的鼻衄。《症因脉治》卷二:“内伤衄血之症,身无表邪目睛或黄,五心烦热鼻孔出血。”常由肺热上壅、胃热熏蒸、肝火上炎、阴虚火浮等因所致。因肺热者,伴见口干鼻燥,或见咳呛。治宜辛凉清解,可选用泻白一物汤,或桑菊饮丹皮茅根。因胃热者,伴见口渴口臭大便秘结。治宜清胃降火,可选用玉女煎,或清胃汤加酒大黄。因肝火者,伴见烦躁易怒,头胀目赤。治宜清肝泻火,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清肝饮肝肾阴虚,火浮于上者,伴见头晕耳鸣,脉沉细而数。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龟版牡蛎等。本证可见于血液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肝硬变、鼻腔炎症等疾病。参见鼻衄条。

猜你喜欢

  • 八正神明论篇

    《素问》篇名。八正,即: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本篇一是论述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关系;二是论述望、闻、问、切,应结

  • 定斋居士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五痔方》1卷。

  • 赤瘤丹毒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九。指丹毒之严重者。详丹毒条。

  • 务中药性

    书名。18卷。另附卷首及卷末各1卷。清·何本立撰。刊于1845年。作者字务中,故取为书名。本书自《本草纲目》中选出药物约560余种,每种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解说明,并标注音释。首卷为脏腑用药式、引经

  • 遍身肿

    水肿类型之一。见《圣济总录·水肿门》《证治要诀·肿》:“肿病不一,遍身肿、四肢肿、面肿、脚肿,方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宜先用五皮饮、升降汤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

  • 骭骨

    骨名。又名成骨。即胫骨。参胻骨条。

  • 肝风

    病证名。①指肝受风邪所致的疾患。《素问·风论》:“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奇效良方》治风中于肝,用射干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若肝藏气虚,不能

  • 强阴

    即补阴。亦称滋补肾阴。是强壮阴精的治法,故称。临床上,一般在使用补肾阴药中,酌加一些壮阳药,取阳生阴长之义,效用较著。参见补阴条。

  • 真热假寒

    阳证似阴的证候。症见恶寒,但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或矢气极臭者;脉沉,但重按弦滑有力;并见烦渴、咽干、口臭、舌苔白干、小便黄等。多因外感邪气化热传里,阳盛格阴所致。

  • 茎垂

    阴茎和睾丸的合称。《灵枢·邪客》:“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