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①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见《肘后备急方》卷四。又称五鬲气。详各条。②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的总称。见《外台秘要》卷八。详各条。③忧膈、思膈、怒膈、恐膈、喜膈的总称。见《三因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三。系指疮痈生于咽喉,咽喉肿痛色赤,疼痛难咽。《丹溪心法》卷四:“咽喉生疮痛,是虚热血虚,多属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也。用人参、荆芥、蜜炙黄柏。虚火用人参、竹沥。血虚,四物加
【介绍】:见李濂条。
即开窍。详该条。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即目赤烂。详该条。
证名。①见《外科辑要》卷三。指疮口不敛,周围组织渐高坚硬。多因疮疡溃后,感受风湿热毒,或不慎房事或饮食禁忌,或外用药物不当所致,可用银针挑破疮口四周,以木耳焙研极细末,麻油调敷可消;亦可用丹药腐蚀;待
【介绍】:见祝尧民条。
病证名。小儿食积成痞而致发热者。《幼科指南》:“痞热者,由饮食不清,伏结于内,致成痞块,以生内热,熏灼于外。”宜以消积清热为治。
病名。生于小腿的溃疡。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又名裙边疮、烂腿。多由湿热下注,瘀血凝滞经络所致。局部常有破损或湿疹等病史。本病生于小腿臁骨(胫骨)部位,初起痒痛红肿,破流脂水,甚则腐烂,皮肉灰暗、久不
经脉名称之一。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与太阳经互为表里。《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前,名曰阳明。”本经多血多气,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