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名。见《伤科汇纂》。髃骨的别称。
出《本草经集注》。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医家。字五峰,号东山。旴江(今江西南城)人。初习儒,为邑诸生。后继父志业医,先后师事胡俊心、吴锦堂,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精内外科。其医术宗张仲景,辨虚实证极明。著有《医医说》、《外科真诠》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一号屯象方。三棱、莪术、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枳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水煎,稍冷服。治痧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
指针刺得气后,以针上下进退的快慢和用力的轻重来分别补泻的方法。《难经·七十八难》:“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意指插针为补,提针为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提插补泻手法。以反复紧按慢提(
见中气下陷条。
【生卒】:八世纪【介绍】:唐代医家,长期居住西藏,为藏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曾把金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中医中药书籍译成藏文,对汉藏医学的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
小儿各种呕吐病证的总称,历代医家分类不一:①《活幼心书》诸吐有冷吐、热吐、积吐、伤风嗽吐、伤乳吐。②《幼科全书》: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呕,有声有物曰呕吐。其证有三:有寒、有热、有食积伤。③《幼科类
针刺麻醉之一。是在耳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耳穴上针刺以进行手术。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使用针麻的外科手术,尤以颅脑、五官、颈、胸部手术为宜。通常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卷十五方。当归、赤芍药、生地黄、川芎、桃仁、红花。水煎服。功能活血调经。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前腹痛,毒。行不畅而有血块,色紫暗,或血瘀而致的月经腹痛。及淋漓不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