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因多劳过欲,真阴亏损,阳浮引阴血从上窍而出的衄血。《景岳全书·杂证谟》:“衄血有格阳证者,以阴亏于下,而阳浮于上,但察其六脉细微,全无热证,或脉且浮虚豁大,上热下寒,而血衄不止,皆其证也。治
病证名。指心火上炎,耗伤阴血所致的痿症。《症因脉治》卷三:“心热痿软之症,四肢关节不能活动,足胫纵缓,不能收持,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颊常赤,心烦意乱,此《内经》心热痿软之症也。”治宜清心、滋阴、
本草著作。不著撰人,或疑即南宋陈言撰。约成书于乾道(1165~1173年)中。此书取《嘉祐本草》常用药物,削冗举要,一反北宋主要本草层层加注的传统本草编书形式,不再区分经文与注文。原书佚,部分佚文存于
劳热之一。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脾热,轻重按俱不得,热在不轻不重间,脾主肌肉也。夜尤甚。必兼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可伴面黄,腹胀,肠鸣,泄泻,吐逆,不欲食,
即直接灸。详该条。
病证名。指阴虚火旺犯肺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喘症论》:“内火喘逆之因: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精竭血燥,内火刑金,肺气焦满而喘逆作矣。”症见喘逆自汗,五心烦热,
【介绍】:见钱瑛条。
病证名。一名杀血心痛。因失血后心脾失养或瘀血未化所致。《张氏医通·妇人门》:“妇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失血心痛。……痛如刀刺,崩甚则痛甚,崩缓则痛缓。”治疗宜分虚实。小腹喜按,而下淡色血水为阴血耗散,先
见《竹林女科证治》。即经行先期,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