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五行在医学应用,发展为一种中医的学术理论。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基本内容:①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医疗实践证明,怒可以伤肝,肝病患者有易怒、头晕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症候,采用治肝的方药或针灸肝经穴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②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侮相乘等理论以阐述五脏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可以认识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类经》:“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有所丰富,观点也有所更新,故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便与哲学上的五行日趋分离,日渐为脏腑相互关系所更替。这种脏腑相关学说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行之有效。因此医学上的五行学说与逐步趋向唯心的古代哲学上的五行不同,不能相提并论。但中医的五行学说也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故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脱离实际的内容。应在医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批判地继承。

猜你喜欢

  • 浮刺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指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的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其法斜针浅刺,故名浮刺。

  • 通脊漏

    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指肛漏漏管通向脊骶骨者。症见分泌物如油脂,下位腰椎骨有痠困感。宜内服象牙化管丸并配合手术疗法,或用薰洗法以减轻症状。

  • 祛瘀活血

    又称去瘀生新、活血生新、化瘀行血。是祛除瘀血、流通血脉的方法。血液由于阻滞而变为瘀血,须去除才能使血脉流畅。用桃仁、生地、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红花、三七、丹参等药。

  • 产后类中风

    病名。见《傅青主女科》。产后由于气血暴虚,百骸少血濡养,出现忽然口噤牙紧,项强,手足筋脉抽搐,类似中风症候,不可以真中风治疗。治宜养血和络,先服加参生化汤,后服滋荣活络汤(羌活、川芎、当归、熟地、人参

  • 血衃

    证名。指大便所下呈紫黑色的血块。《灵枢·五禁》:“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衃,血衃笃重,足谓四逆也。”王冰注:“衃血,谓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也。”《灵枢·杂病》:“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阳

  • 大疥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其疮有脓汁,焮赤痒痛。即疥疮之形大者。详该条。

  • 升带汤

    《傅青主女科》卷上方。白术(土炒)一两,人参、荸荠粉、炒鳖甲、茯苓各三钱,沙参五钱,肉桂、制半夏、炒神曲各一钱。水煎服。治妇人任督脉虚,带脉下坠,腰痠背楚,胸满腹胀,倦怠欲卧,不能受孕者。

  • 上腭悬痈

    病名。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即上腭痈。详该条。

  • 悸心痛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指心痛兼悸者。多因病久气血虚损,心脾失养所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岐骨陷处痛,名心痛。……悸而痛,名悸心痛。”《医学从众录·心痛》:“虚痛即悸痛,脉浮而小细

  • 标印

    推拿方法名。见《串雅·绪论》。即提痧。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