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蒸

五蒸

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即浪言,或惊恐不定,脉数。若蒸盛之时,或变为疳,脐下闷,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注热,两胁下胀,大嗽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则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五曰内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内蒸者,必外寒内热,把手附骨,而内热甚。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治用五蒸汤、五蒸丸等。参蒸病条。

猜你喜欢

  • 心气不足

    即心气虚。详该条。《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 足节

    即趾骨关节。

  • 内实外虚脉

    脉象。来迟去疾之脉。为内邪有余,表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 铃铛菜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玉竹之别名。详该条。

  • 鬓骨

    骨名。又名扶桑骨。位于眼眶(眉棱骨)的后方,颧骨弓上方部位。

  • 软筋藤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四方藤之别名,详该条。

  • 白薄干苔舌

    舌苔白薄,津少而干的舌象。见于外感燥气或外感未解,肺津又伤,治宜辛凉甘寒,透表润肺(见《外感温热篇》)。

  • 深师朱雀汤

    《外台秘要》卷八引深师方。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三分。为末,用大枣十二枚(擘),先煎枣,取二升,内上药三方寸匕,更煎取一升一合,分二次服,以吐下为知,不知重服。治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

  • 人中黄散

    ①《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人中黄一两,雄黄、朱砂各一钱。为末,每服二钱,薄荷、桔梗煎汤送下,日三、夜二次。治疙瘩温,症见头面洪肿,咽嗌堵塞,水药不进。②《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人中黄适量。为细

  • 加减麻杏甘石汤

    《喉痧症治概要》方。麻黄四分,石膏四钱,浙贝母、杏仁、炙僵蚕各三钱,鲜竹叶三十片,射干八分,白莱菔汁一两,生甘草六分,连翘二钱,薄荷叶一钱,玄参一钱半。水煎服。治痧麻不透,憎寒发热,咽喉肿痛或白腐,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