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因阳热而致的小便不通。膀胱主藏津液,借气化才能排出。如果热邪壅结膀胱,使气化功能受阻,水道不通,故使小便不通。其症除小便不通外,可兼有一派热象,如发热,面红,烦躁多啼,指
病证名。出《医学纲目》。又名血痢、赤痢。为热毒内迫于血,肠络损伤,血从下泄所致。治宜凉血止痢。用茜根汤。
亡阴引起阳脱,或亡阳伴随阴竭的阴阳相离绝的垂危证。如大出汗或大吐大泻的失水病人,属于耗失阴液(血),如救治不及,阴液(血)耗竭,就会导致阳气虚脱,出现冷汗淋漓,脉微细或芤大,四肢逆冷甚至死亡,即为亡阴
①虚上加虚,如虚证误用泻法。《灵枢·终始》:“虚而泻之,是谓重虚。”②虚脉重见。《素问·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上虚即寸脉虚)尺虚,是为重虚。”(新校正:“按甲乙经作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
即咽峡部。《喉科指掌》卷三:“双乳蛾,……生于关口上部两边。”证治参见乳蛾条。
出《开宝重定本草》。即黄药子,详该条。
出《本草拾遗》。即泥鳅,详该条。
【介绍】:见刘完素条。
①见《江西民间草药》。为杠板归之别名。②见《海南植物志》。为粪箕笃之别名。各详该条。
出《疡科选粹》卷一。即桑柴火烘法。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