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皇甫湜生平

皇甫湜生平介绍

皇甫湜(公元777—835年),中国唐代散文家。引字持正,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十多岁时就漫游各地,投梁肃,谒杜佑;后又结交顾况,师从韩愈,还求见江西观察使李巽,作书献文,希图荐举,未成。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湜在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他广为交游,与白居易、李翱、刘敦质等人往来。>>查看皇甫湜的诗词古文

生平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湜考中进士,历陆浑县尉、工部郎中、东都判官等职。他与李翱都是韩愈的学生,与韩处于师友之间。李翱发展了韩文平易的一面;皇甫湜则发展了韩文奇崛的一面。皇甫湜在阐述韩愈反对因袭、主张独创的理论时说:“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三年,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与牛僧孺、李宗闵直陈时政得失,无所避忌,受考官赏识,被出为陆浑(今河南嵩县)县尉。此案还连累了湜的舅父翰林学士王涯,亦被贬为虢州司马。次年,湜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职。此间,湜与韩愈、李贺等人过从甚密。八年,湜回睦州故里。

  元和十二年(817),皇甫湜被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愬召为幕僚,赴襄阳任职,次年五月罢镇。至十五年,他困顿江陵府公安县。其间,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贬死任所。师友的坎坷遭遇,使他一度徬徨、苦闷,感到悲哀和愤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湜被斥逐到吉州(今江西吉安),与主张改革的张弘靖、张儇、杨敬之甚相投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应山南东道节度使李逢吉之召,为幕僚,至襄阳视事。直至唐文宗

  大和二年(828)十月罢镇,回到洛阳,常与白居易往来相访。六年至七年,湜任工部郎中。八年,因酒后失言,数忤同列,求分司东都,至洛阳。因未升迁,官俸微薄,十分窘迫,入冬后竟至于“门无辙迹,庖突无烟”。东都留守裴度卑辞厚礼,召湜为留守府从事。次年,裴度重修福先寺,欲请白居易作碑文。湜闻讯大怒,说:“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裴度谢请之。“湜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计3254个字,裴度重酬之。此后,他写了最后一篇文章《谕业》,总结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经验,便归故里。死后葬县南30里。有《皇甫先生文集》传世。今传有《皇甫持正文集》六卷,文三十多篇。

轶事典故

  太平广记-之说皇甫湜

  《太平广记》中的一段,是写唐朝人皇甫湜的。

  文中说皇甫湜性格性情高傲,且偏狭暴躁,写的文章古拙高雅,别人都看不懂。曾在东都洛阳任小官,薪俸特别低,生活陷入困顿之中。当时,晋国公裴度任东都留守,高薪聘请皇甫湜为留守府的幕僚。早年,裴度讨伐淮西叛乱有功,皇上赏给他很多钱。裴度信奉佛教,他将这些钱财施舍给福先佛寺,让僧侣用这笔钱重修佛寺。重修后的福先佛寺,极为宏丽壮观。佛寺修好后,裴度要写信给白居易,请他写一篇碑文。当时,皇甫湜也在场。他指责裴度说:“我皇甫湜就在你身旁,你却写信请在远处的白居易给你写碑文。我的文章是阳春白雪,白居易的文章是下里巴人。你怎么容不下高雅之人?”裴度听了非但不生气,反而委婉地向皇甫湜表示歉意,说:“考虑您老是大手笔,怕遭到您的拒绝。现在既然您说话了,这也正是我的愿望啊!”皇甫湜的怒火稍消,向裴度要了一斗酒,便告辞回到家中。乘着醉意挥笔撰写碑文,一气呵成。第二天抄写清楚后,送给裴度。裴度一看,不懂,二看,不懂,好长时间连句都断不了。文思奇僻、古奥不说,连字体也怪邪。裴度看了好久终于弄明白了碑文。他赞叹地说:“真是高人啊!”

  看到这里,我哈哈大笑。这个皇甫真是“格料”,估计他的文章也很“格料”。皇甫有才不假,可他这样的才能估计很少有人像裴度那样欣赏。裴度某种程度上欣赏皇甫的文章是因为看不懂。对于看不懂的文章,一般来说是两个结论,要么说不好,要么说好。说不好因为看不懂,说好也是因为看不懂。

  平时阅作文,有时还真能遇到这样的文章。有学生自恃背过不少词赋,古文功底深厚,每每在作文里卖弄词藻,堆砌典故,有很多地方连老师也不知道。对这样的文章怎么办?没办法,只能一味地说好,一味地给高分。不过,说心里话,我很不欣赏这样的文章,一则自己写不出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二者文贵以实,记叙文叙事明晰,议论文说理透彻,说明文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故弄玄虚,卖弄文采,该实不实,该虚不虚,甚至有意让老师难堪,这样做未免太没有意思了。只可惜这样的话只能在这里说说,难于对当事者言耳!

  皇甫说自己的文章阳春白雪,白居易的文章是下里巴人。结果,白居易是古代排前五位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而他皇甫只不过是《太平广记》中的一个故事主人公。

  皇甫湜性情非常急躁,非常人所能及。一次,皇甫湜被蜂螫了手指,大为躁怒。让家中仆夫及邻里的小孩,将蜂巢取下来装在畚箕里,他用高价买下来。一会儿,所有的蜂子都飞聚在他家庭院中。于是,他又让家人仆夫将蜂捉住,在砧上、杵臼中砸烂捣碎,再将汁液用布绞取出来,以解螫手之痛。还有一次,皇甫湜儿子皇甫松抄录几首诗,发现有个字写得有些小错误,便蹦跳着大骂不止。他来不急用木棍打,就用牙将他儿子的手腕咬得直淌血。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皇甫湜绝对患有偏执类的精神病,像这样的鼠肚鸡肠、暴躁乖戾,毫无爱心,恃才傲物的主,真是欣赏不了,欣赏不了!

  后记:皇甫湜到底何许人也,我不得而知,只是偶然读到这段,做题之余,权当娱乐,偏颇之处,在所难免!

  皇甫湜之子——皇甫松

  湜子名皇甫松,字子奇,自称檀栾子,父子文学并称。松早年科举失意,屡试不第,未能出仕;后期隐居不出,死后唐昭宗追赠为进士。皇甫松著作有诗词、小说等,词最为著称,在晚唐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收录在《花间集》中有12首,《梦江南》2首、《采莲子》2首等。

野史逸闻

  唐朝人皇甫湜性格品貌倔强耿直,写的文章古拙高雅,而且性情高傲,秉性偏狭暴躁。皇甫湜在任工部郎中时,一次在酒桌上发脾气,跟同事争吵起来。待到醒酒后,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请求到东都洛阳去任职。正赶上伊水、湜水泛滥,连年欠收,皇甫湜又很长时间滞留在那里不得升迁。薪俸特别低,生活非常困顿愁苦。一次,天降大雪,皇甫湜家门前连个脚印都没有,全家饿饭,厨房的烟囱都不冒烟。当时,晋国公裴度任东都留守,在洛阳施行保民安政的政治措施。用高度的赞美、优厚的待遇,聘请皇甫湜为留守府的幕僚。持甫湜简仆率直不拘礼仪,裴度对他也很优待宽容。早年,裴度讨伐淮西叛乱有功,皇上赏赐给他价值许多万钱的礼品,贮放在集贤里的宅院中。裴度信奉佛教,经常顾虑在征讨淮西叛军时杀人太多,会带来灾祸。因此,他将这些钱财施舍给福先佛寺,让僧侣用这笔钱重修佛寺。重修的福先佛寺,极为宏丽壮观。佛寺修好后,裴度正要写信请白居易为重建的佛寺写篇碑文记载这件事。当时,皇甫湜也在场。他忽然气恼地指责裴度说:"我皇甫湜就在你身旁,你却写信请在远处的白居易给你写碑文。我相信,一定是我违逆了你啊。我的文章如果跟白居易相比较,那么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但是,为什么在你门下就容不得高贵的人呢?我现在就向你请求辞职归家。"在座的宾客没有人不惊恐慌悚。裴度委婉地向皇甫湜表示歉意,说:"起初,我不好意思有劳老先生。考虑您是大手笔,怕遭到您的拒绝。现在既然您提出愿意撰写这篇碑文,这也是我的初衷啊!"皇甫湜的怒火稍稍消融,向裴度要了一斗酒,乘着醉意挥笔撰写碑文,一气呵成。第二天抄写清楚后,送给裴度。皇甫湜写的这篇碑文,文思奇僻、古奥,书法也怪诞邪僻。裴度、忖度了好长时间也断不了句。最后,终于断句,弄明白了碑文。他赞叹地说:"真是木玄虚、郭景纯一类的隐居高士啊!"于是,备好宝车名马、古玩器皿和各种丝织品,价值约一百多万钱,并写了一封信,派一名小校送到皇甫湜家中。皇甫湜看完裴度给他的信后,大为恼怒,气愤地将信扔在地上,对小校说:"请转告裴侍中,为什么这样亏待我啊?我的文章不是一般的大路货,除了曾经给顾况写过集序外,还没有再为什么人写过。现在裴侍中请我撰写这篇碑文,都是因为我受他的恩惠深厚啊。这篇碑文约有三千字。每个字需付润笔费三疋绢,减少五分钱也不行。"小校听了后既惊恐又愤怒,回到留守府中如实汇报给裴度。在场的下属与各位将校,都挥臂握拳,异常愤怒,纷纷叫嚷要将皇甫湜剁碎了吃肉。裴度笑着说:"真是奇才啊!"立即派人按照皇甫湜提出的酬金数额,如数付给他。运载绢的车辆,自留守府衙到皇甫湜居住的正郎里,一辆挨着一辆。全洛阳的人都走出家门观看这种奇观,就象观看绛车堵塞、舟船翻沉一样。皇甫湜欣然接受,一点没有羞愧的表示。皇甫湜性情急躁,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一次,皇甫湜被蜂子螫了手于是大为躁怒。让家中仆夫及邻里的小孩,将蜂巢取下来装在畚箕里,高价买下来。过了一会儿,所有的蜂子都飞聚在他家庭院中。于是,他又让家人仆夫将蜂捉住,在贴上、杵臼中砸烂捣碎,再将它们的汁液用布绞取出来,以解螫手之恨。还有一次,皇甫湜让他儿子皇甫松抄录几首诗,发现有个字写得有些小错误,便蹦跳着大骂不止。牙将儿子的手腕咬得直淌血。皇甫湜的性情偏狭急躁,都象这样啊!

猜你喜欢

  • 程文

    (1289—1359)元徽州婺源人,字以文。事父母以孝闻。家贫勤苦自励。通六经诸子学,为文明洁精深。初为怀孟教授,调编修官,历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仕至礼部员外郎。

  •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为著名。

  • 苏易简

    苏易简(958—997)北宋官员。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属四川)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状元。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翰林学士承旨,历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以文章知名,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文房四谱》全书共五卷,笔谱二卷,其余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

  • 守常

    守常(生卒不详),元时武陵僧,俗姓李,十二岁即出家。

  • 杨恽

    杨恽(?—前45),西汉家。字子幼,汉族,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宣帝时曾任左曹,后因告发霍氏(霍光子孙)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神爵元年(前61)升为诸吏光禄勋,位列九卿。其父杨敞曾两任汉宣帝时丞相,其母司马英是著名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其文章《报孙会宗书》被后人认为颇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风格。

  • 刘旦

    (?—前80)西汉人。武帝第四子。元狩六年立为燕王。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招致游士。及卫太子、齐怀王死,旦自以次第当立,上书求入宿卫。武帝未许,遂立少子为太子。昭帝立,年幼,霍光秉政。旦与上官桀等谋杀光,废帝自立,事败自杀。谥剌。

  • 俞远

    常州江阴人,字之近,号空谷山人。好读书,隐居教授,笃行古道,里中多化之。元末兵乱,所过残毁。远乃筑土为室,啸歌其中。有《豆亭集》。

  • 廖毅

    毅字弘道,建康人。

  • 甄后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黄初二年(221)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