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何逊生平

何逊生平介绍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查看何逊的诗词古文

写作特色

  何逊的诗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之一,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大用典故,像历来评论家所称道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等句,都能做到情景交融,在写景中体现惜别和惆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情真意切,读后令人难忘。又如"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风花"(《赠王左丞》)等句,善于用流畅的语言细致贴切地描摹自然景物,对仗工整而不觉其平板,对杜甫有明显的影响。他还有一些写景诗如《下方山》、《还渡五洲》、《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慈姥矶》等,也有许多传诵人口的佳句。这些佳句,意境虽近于谢□,但笔力则稍嫌平弱。钟嵘评谢□诗"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诗品》),这个缺点在何逊作品中似更明显。何逊的诗在当时曾与刘孝绰齐名,称为"何刘"。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篇》认为何诗虽有"清巧"的长处,但多"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其实何逊的诗之所以多"苦辛"之词,乃是他的遭遇坎坷所致,其诗作多不平之鸣,并非无病呻吟。

  何逊的诗受"永明体"的影响,很讲究声律,某些作品比沈约等人更接近成熟的近体诗。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在论诗的声律时,曾举他的《伤徐主簿》三首为例;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还把他的《送司马长沙》误作唐人五绝选入。

  何逊除诗以外,还有少量辞赋和骈文传世。他的《穷乌赋》似是残存的片段,并非全文。他的骈文中辞藻较好的是《为衡山侯与妇书》,但又并无显著的特色,远不如他的诗。

  《何逊集》据《梁书·何逊传》说是他死后由同时人王僧孺所编定,共8卷。《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是7 卷。此书最晚到五代时已残缺。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何逊集》有后晋天福本2卷,有诗无文。今所见刻本以明代正德张□刊本为早。继有薛应□刊本、张燮刊本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中华书局有排印本《何逊集》。

生平

  何逊,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侨居丹徒。曾祖承天,宋御史中丞,曾考定《元嘉历》。逊八岁能诗,二十岁左右举秀才,同时诗人范云览其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交。诗为沈约所赏。逊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意。天监中,为奉朝请,迁中卫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随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后还建康(今南京),一度得武帝赏识,旋为所弃,出为安西安成王萧秀参军、兼尚书水部郎,除仁威庐陵王萧续记室,复随府江州,卒于任所。后人因称“何记室”或“何水部”。其诗文与同时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又以诗与阴铿颇相似,世号“阴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认为何诗虽有“清巧”之长,但多“苦辛”、“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其实何诗所以多“苦辛”之词,乃是其坎壈遭际所致,诗作多不平之鸣,并非无病呻吟。今存诗一百一十余首,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喜用典故,写景抒情极为精妙,格调清新婉转,如向称名句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从镇江州与游故别》)、“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与胡兴安夜别》)、“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相送》)等,情景交融,在写景中体现惜别和惆怅的心情,看似信手拈来,但情真意切,读后令人难忘。又如“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游鱼乱水叶,轻燕逐风花”(《赠王左丞》)等句,善于用流畅的语言细致贴切地描摹自然景物,对仗工整而不觉其平板,对杜甫有明显影响。他还有一些写景诗如《下方山》、《还渡五洲》、《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慈姥矶》等,亦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诗句意境颇近于谢朓,饶有风致,为南朝山水诗派代表之作,惜笔力稍嫌平弱。钟嵘《诗品》评谢朓诗“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这一缺点在何逊作品中似更明显。逊诗受“永明体”影响,其新体诗工于炼字,音韵和谐,已初具唐律规模,是六朝诗与唐律间的过渡体裁。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在论诗歌声律时,曾举其《伤徐主簿》三首为例;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曾将其《送司马长沙》误作唐人五绝选入。唐杜甫为诗曾化用他的一些佳句,并说“颇学阴何苦用心”。清沈德潜称其“情辞宛转,浅语俱深”(《古诗源》)。何逊尚有少量辞赋和骈文传世。其《穷乌赋》似为残存片段,并非全文。辞藻较好者是《为衡山侯与妇书》,但并无显著特色,成就远不如诗。何逊身后由同时人王僧孺编定集八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七卷。此书最晚至五代时已残缺。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何逊集》有后晋天福本二卷,有诗无文。今所见刻本以明正德间刊本为早,继有薛应旂刊本、张燮刊本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现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何逊集》。

介绍

(?-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属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据说他8岁就能作诗,20岁左右被举为秀才,与他同时代诗人范云见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之交"。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他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病逝后葬于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猜你喜欢

  • 可止

    可止(公元860年-934年),唐末五代之际洛京长寿寺僧。姓马氏,范阳高丘(河北省涿州市)人,约唐昭宗天佑初前后在世。唐昭宗干宁年间(公元八九六年左右)进诗,赐紫袈裟。后唐明宗令住持洛京(今洛阳)长寿寺,赐号文智大师。可止所作诗,有三山集《全唐诗》传世。《全唐诗》中存其诗九首。

  • 崔季卿

    生卒年不详。恒州井陉(今河北井陉)人。大历诗人崔峒之从孙,约宪宗至文宗时人,曾游洞庭。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八。《全唐诗》存诗1首。

  • 朱美英

    字蕊生,海盐人,嘉庆戊午举人,余杭教谕文佩女,翰林院修撰昌颐妹,盐大使钱塘蒋施勤室。有《倚云楼集》。

  • 朱晞颜

    朱晞颜(1132~1200年),字子渊、子囝,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曾知靖州永平县,政绩颇好,当地为他立了生祠。隆兴元年调当阳尉。历知永平、广济县,通判阆州,知兴国军、吉州,广南西路、京西路转运判官。光宗绍熙四年,除知静江府。宁宗庆元二年除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四年,迁权工部侍郎,俄兼实录院同修撰。五年,兼知临安府。六年卒,年六十六。著作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一七存《桂巖吟藁》一卷。事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二宋谈钥《朱公行状》。

  • 陈泰

    元长沙茶陵人,字志同,号所安。仁宗延祐初举于乡,以《天马赋》得荐,官龙泉主簿。生平以吟咏自怡,出语清婉有致。有《所安遗集》。

  • 萧德言

    萧德言(557—654)南朝陈、隋唐文学家。字文行。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后落籍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南朝陈亡,徙关中,后至京师。隋文帝仁寿间授校书郎。唐太宗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时李治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寻以年老请致仕,太宗不许,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仕,许之。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赠太常卿,谥博。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参与编撰《括地志》,著有《萧德言集》30卷。

  • 何晏

    (190—249)三国魏南阳宛人,字平叔。何进孙。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美姿容,面白,人称“傅粉何郎”。齐王芳正始中,曹爽辅政,累官散骑侍郎、尚书,典选举,晋人傅咸谓其所用官吏皆能称职。赐爵列侯。坐曹爽同党,为司马懿所杀。好《老》、《庄》,援老入儒,其说以贵无为本。与夏侯玄、王弼等倡玄学,事清谈,形成一时风气。撰有《论语集解》等。

  • 高栻

    高栻,燕山人。与张可久同时。生平不详。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以为其人字则诚,即作《琵琶记》者,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已辨其非。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 令狐绹

    令狐绹,(795-872)晚唐朝大臣、政治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字子直。令狐楚子。性懦,精文学。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830年)进士,开始从政。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

  • 富嘉谟

    富嘉谟(?~706)字号不详。雍州武功(陕西武功)人。唐代散文家。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中累授晋阳尉,时吴少微也在晋阳,魏郡谷倚为太原主簿,三人均以文词见长,称为“北京三杰”。又以文词崇雅黜浮,浑厚雄迈,而被仿效,称为“吴富体”。唐中宗时预修《三教珠英》。中宗神龙初,韦嗣立荐为左台监察御史,不久病逝。《上官昭容集》20卷唐上官婉儿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佚。今《全唐诗》卷5收其诗32首,并云昭容词旨益新。当时属辞者,大抵虽浮艳,然皆有可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