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诗词古文>朱高煦生平

朱高煦生平介绍

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查看朱高煦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明太祖对他非常厌恶。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煦被封为高阳郡王。 

  靖难建功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建文帝继位,朱高煦与兄长朱高炽一同入朝。舅舅徐辉祖见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诫他。朱高煦非但不听,还盗走徐辉祖心爱的宝马,渡江返回北平(今北京)。归途之中,朱高煦经常杀死官民,还在涿州击杀驿丞,朝臣都因此指责燕王。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作为前锋。1400年(建文二年),朱高煦参加白沟河之战,并率精骑冲阵,斩杀都督瞿能父子。后来,朱棣兵败东昌(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道:“我已精疲力竭了,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又抚摸着他的背部道:“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朱高煦亲率军队力战,终于将南军击退。

  参与夺嫡

  靖难之役时,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在朱高煦的力战下方转败为胜,因此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也以此自负,并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后来,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命朱高煦率军前往开平防守边境。

  当时,朝廷正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喜欢朱高煦,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的功劳,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成祖难以决断,最终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贤,又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过失太多,没有同意。

  1404年(永乐二年),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随巡北京时,朱高煦极力请求与儿子返回南京。成祖无奈,只得同意。

  后来,朱高煦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行事更加放纵。他自负勇武,又常跟随成祖左右,便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1415年(永乐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仍不愿前往。成祖这才疑心他有夺嫡之意,下诏催他就藩。朱高煦还是不肯动身,并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就藩乐安

  1416年(永乐十四年)十月,成祖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对其予以痛斥,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念及兄弟之情,在成祖面前极力请求。成祖削去朱高煦的两护卫,将他的亲信诛杀。

  1417年(永乐十五年)三月,成祖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划谋反。朱高炽虽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仍不肯悔改。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煦之子朱瞻圻当时正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朱高煦也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明仁宗知道后,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仍命他返回乐安,还将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对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

  后来,朱高煦向宣宗提出请求,敷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命有关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此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见一一照办,朱高煦却认为宣宗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 

  起兵造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

  当时,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谋反,改名换姓,由小路赶往北京告变。明宣宗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赐书信给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并道:“永乐年间皇帝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仅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怎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于此?你回去告诉皇帝,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恐惧,只好返回京师。宣宗问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据实回答。

  同月,朱高煦派百户陈刚上疏,又给公侯大臣写信,多有指斥之词。宣宗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于是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御驾亲征。张辅奏道:“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宣宗道:“你确实可以平定叛乱,但我刚刚继位,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小人,若不亲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朱高煦起初听闻薛禄率军,非常高兴,认为容易对付,及至得知宣宗亲征,方才害怕。后来,宣宗致信给朱高煦道:“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杀,成于伍被。现在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命大军疾行,驻军在乐安城北,包围四门,并发射神机铳箭,震慑叛军,又不顾众将请求,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

  这时,城内叛军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大惊,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许。当夜,朱高煦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部烧毁。次日,宣宗移驻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劝阻,只得假意回到汉王府,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被杀

  这时,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宣宗赦免城中守军之罪,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班师回朝。

  返回北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猜你喜欢

  • 韦青

    名或作清。唐京兆杜陵人。玄宗朝,官至左金吾将军。安史乱中,曾避地广陵。能歌。自为诗云:“三世掌纶诰,一身能唱歌。”顾况曾以诗赠。大历歌人张红红即得其真传。

  • 范晔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 王俭

    (452—489)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仲宝。王僧绰子。生而父遇害,袭爵豫宁侯。宋明帝时,选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历官秘书丞。后从萧道成(齐高帝),迁右仆射,领吏部。入齐,封南昌县公。礼仪诏策,皆出俭手。齐武帝永明年间,领丹阳尹、国子祭酒。于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家藏。官至中书监。俭精研《三礼》,有《元徽四部书目》、《古今丧服集记》,并依《七略》作《七志》。卒谥文宪。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 郑相

    郑相,字文弼,新会人。明神宗万历间布衣。有《过斋集》,黄淳为之序。清顾嗣协编《冈州遗稿》卷五有传。

  • 刘埙

    刘埙(壎xūn1240-1319)字起潜,号水云村。学者称水村先生。江西南丰人。南丰著名文人隐士刘镗之侄。宋末元初学者、诗人、评论家。

  • 赵世昌

    宗室赵世昌生于1020年(天圣七年已10岁),卒于1061年(嘉佑六年),汶上赵世昌于1073年(熙宁六年)。宗室赵世昌死后赙裢之礼甚厚,殡国南奉先佛祠(河南宋皇陵)。宗室赵世昌配妻钱氏、高氏,汶上赵世昌配妻王氏、李氏。赵世昌其子:赵令穰,北宋画家.字大年,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其孙:赵伯驹,字千里,为宋太袓七世孙。

  • 顾栋高

    顾栋高(1679-1759),字复初,一字震沧,又自号左畲(yu)。江苏无锡人。清朝官吏,学者。乾隆十六年(1751)以经学入选,任国子监祭酒。融宋、元、明各朝诸儒学谈而一,著有《方儒粹语》、《春秋大事表》、《毛诗类释》、《尚书质疑》等。

  • 潘音

    (1270—1355)绍兴新昌人,字声甫。生十岁而宋亡,闻长老谈崖山事,即潸然涕下。长从吴澄学,读夷齐传,击节愤叹。以荐召,不就。筑室南洲山中,名其轩曰“待清隐居”。有《待清遗稿》。

  • 陈景融

    号菊逸,陈雷之子。

  • 朱长春

     朱长春(1511-?)字大复,浙江乌程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常熟阳信等知县,官刑部主事。著有《朱大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