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án

韩姓来源有五个。一, 是黄帝之孙韩流的后代。二, 以封国为姓。公元前11世纪中叶, 西周灭商, 实行分封制。周公旦封周成王之弟于韩。韩国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 韩国亡国之后, 国人便以韩为姓。三, 韩武子之后。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 韩武子因侍奉晋献公有功, 被晋献公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 西南。韩武的子孙便以韩为姓。四, 以国为氏。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秦所灭后, 其国人便以韩为姓。五, 改姓。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 把鲜卑姓氏出大汗氏改为韩。

韩姓最早居住于春秋时晋国, 韩国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后, 又先后迁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与新郑(今河南新郑)。西汉末, 韩王信的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 这三个时期, 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 韩姓则大多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姓进入广东。南宋时, 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元明清时期, 江浙一带的韩姓人大规模迁往南方各省。韩姓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陕西、河南、山西、辽宁等省, 南方的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

韩姓历史人物有韩非, 战国末期哲学家,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著作有《韩非子》。韩信, 汉初著名军事家, 辅佐刘邦平定天下, 屡建奇功, 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韩愈,唐朝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首, 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十五位。


韩之先与周同姓,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韩氏,姬姓之别族,出晋穆侯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是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叔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地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晋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从其姓封,遂为韩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后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见《魏书·官氏志》)

▲〈春秋晋〉韩简,大夫。〈汉〉韩信,淮阴人,封齐王。〈宋〉韩世忠,延安人,抗金将领。

猜你喜欢

  • 大季

    读音:dà jì【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有二子孔,大子孔,谓之大季氏,即公子志之后(12,21,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姬姓。郑穆公之子有二:子孔,

  • 兀剌歹

    读音:Wùlādǎi/Ula’dai【综】 蒙古族姓。内蒙古巴林右旗沙巴尔台、洪格尔苏木均有此姓(384)。

  • 读音:ā【音】 今亦音A-(91)。【源】 ①商时伊尹为阿衡(官名,保护教养之官),支孙以官为氏,见《风俗通》(1,7,12,17,60)。 ②北魏时阿伏干氏、阿伏氏、阿贺氏等均改为阿氏(7,12,1

  • 读音:suǒ【源】 见《姓苑》(15,21)。葰人为古地名(故城在今山西繁峙南),以地为氏(60,62)。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葰(suī),薑类植物,可以香口。或以此

  • 读音:bì【源】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卫公族之后(17,62)。卫有辟司徒,主垒壁者,辟氏当出此,见《路史》(9,11,12,60)。②系自姬姓。周文王支庶,武王同母少弟康叔之后有辟氏(17,60,62)

  • 读音:yāo【源】 见《姓苑》(21,60)。么、幺相通(62)。【望】 开封(17,418)。【布】 新疆呼图壁(342)、河南台前(29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幺显名,明时贡士,海丰训导,

  • 读音:Tóng【源】 ①匈奴大当户有铜氏(60,62)。②铜鞮氏后改为铜氏(60,62)。【它】 张澍考证,《史记·霍骠骑传》载,封大当户铜离。徐广曰,一作稠离。《索隐》曰,徐注与《汉书·功臣表》同,

  • 读音:Nāo【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 燕只吉台

    读音:Yānzhǐjítái【源】元时蒙古人姓(57)。 【变】亦作〔燕只吉䚟〕(57),而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扬珠济达〕(24,63)。 【人】彻里,燕只吉台氏,从元太祖定中原,以

  • 談佳

    读音:Tánjiā【综】清镶白旗满洲护军富祥之妻为谈佳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