霠
【源】 阴康氏之后有阴氏、霠氏(8)。又见《元和姓纂》(6)。【望】 南阳(418)。
《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广韵》云: “霠,姓,出 《纂文》。” 《汉语大字典》亦收此字,其注云: “同 ‘霒’”。未注明其为姓,疑乃霒姓之形讹,或用以分族。
【源】 阴康氏之后有阴氏、霠氏(8)。又见《元和姓纂》(6)。【望】 南阳(418)。
《中文大字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广韵》云: “霠,姓,出 《纂文》。” 《汉语大字典》亦收此字,其注云: “同 ‘霒’”。未注明其为姓,疑乃霒姓之形讹,或用以分族。
读音:jiá晋有大夫荚成僖子。(见《世本》)荚,姓,艺文志有荚氏春秋。(见《正字通》)
读音:Fén/Fern【综】 源出不详。江西宁都有此姓(280)。
读音:Shù【综】 源出不详。江苏高淳有此姓(305)。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姓谱》注云:“以水名为姓氏。沭河,发源于山东,流经江苏入海。”
读音:Mèi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长治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Shào【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75)。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qiū【源】 ①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故城在今山东昌乐东南),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见《风俗通》(1,7,9,21,60)。②春秋时鲁左丘明之后,见《风俗通》(1,9,
读音:Wàiwùdǎi【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外兀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谔尔古岱〕(24,63)。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
读音:Suì【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5,91)、《汉语大字典》(86)。北京(91)、河南内黄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运城、临汾之雁北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
读音:zhí【源】 ①系自姒姓。越王之后有植氏(17,60)。②天竺胡人之姓,盖释种也(7,60)。 【望】 南海、南越(17,21,418)。【布】 广东新兴(316)、顺德(363)、怀集、花县、
读音:Wén【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长治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引 《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亦收,注云: “今河南有此姓。”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