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èng

郑姓的来历, 主要说法是源自姬姓。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 史称郑桓公。公元前769年郑国东迁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 郑人出奔, 以原国名为氏。另外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东汉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 其一便是郑姓, 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唐人樊绰所编撰《蛮书》也说巴人有4大姓, 郑姓仍是其中之一。少数民族的郑姓大多是皇帝赐姓或是因民族融合而改姓。

由于郑国地理位置的原因, 郑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一带。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当时“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 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现在的郑姓已遍布全国, 并已有迁至海外的。

郑姓的名人较多, 著名者如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郑国, 开凿灌溉渠, 史称“郑国渠”。东汉郑玄, 为一代经学家, 著名的《十三经注疏》中, 《毛诗》“三礼” 多取郑玄注。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家喻户晓。2005年, 国务院批准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 就是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 郑和在江苏太仓首次下西洋。明末名将郑成功因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而著名, 人们把他看做民族英雄。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擅画兰竹, 亦工书法、诗词, 以“诗、书、画” 三绝闻名于世, 为“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翻译家郑振铎一生译书无数, 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郑姓在《百家姓》里排在第七位。


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父友之后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汉>郑宽中,平陵人,经学家。<宋>郑樵,莆田人,史家。<明>郑成功,南安人,民族英雄。

猜你喜欢

  • 告星

    读音:Gàoxīng【综】 汉时有告星赐,见《容斋随笔》(63)。

  • 读音:qín【音】 覃氏有Tán、Xún、Qín三音(17,82)。见覃(Xùn)。【源】 系自妘姓。谭去言为覃氏(11,12,60)。【望】 齐郡(17,418)。【布】 分布较广,不同音之覃姓约占

  • 蘇達蘇

    读音:Sūdásū【综】 伊鲁布哈,苏达苏氏,元时蒙古人,图布特穆尔之子(24,57)。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元史·列传》有伊噜布哈,即姓苏达苏氏,

  • 阿兒刺

    读音:Ē'èrlà《姓氏词典》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蒙古族姓,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有万户博尔术,姓此氏。”或音ā'érlà

  • 尼庸特

    读音:Níyōngtè【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法穆纳哈达(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法穆纳、哈达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咸邱

    读音:Xián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郑樵将其归入“以地为氏”之列,且称: “齐有隐士咸邱蒙。”或作“咸丘”。详见该条。

  • 彡且

    读音:xiǎn zǐ【源】 汉时陇西羌人姓(12,60)。以部为姓。【变】 ①亦作〔彡姐〕。《汉书·冯奉传》:永光三年,陇西彡姐旁种反(70)。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②有改姓彡氏者(60

  • 無終

    读音:Wúzhōng【源】 ①系自偃姓。春秋时晋大夫舒鲍无终之后,见《世本》(60,62)。 ②系自姬姓。周景王之孙封于无终,为子爵国(故城在今河北玉田),子孙因氏(17,60,62)。【变】 一作毋

  • 读音:Tuān【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 管不勒

    读音:Guǎnbùlè【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龙坎寨(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