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uì

【音】 会氏有绘(Huì)、郐(Kuài)二音,且源出不同(17)。参见会(Kuài)姓。【源】 ①系自偃姓。皋陶之后有会氏(17,60,62)。②系自妘姓。陆终之子会人(一作会乙)之后,见《风俗通》(1,7,9,12,24)。③系自姬姓。春秋时郑伯之后有会氏(17)。【望】 武阳(17,60,418)。【布】 河北隆化(344)、乐亭(334)、河南淮阳(299)、安徽淮南(362)、广东顺德(363)、台湾基隆、屏东(68,261)、新疆呼图壁(342)、浙江余姚(389)、山东苍山、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会栩,汉时武阳令(6,7,9,21)。会同,明正德中任江西雩都县丞(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上海之松江,山东之昌乐、平邑,山西之大同、长治、晋城、忻州,河南之卢氏、义马,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 “” 云: “郐氏,房姓,即郐仲之国,本祝融之墟,在溱洧之间,为郑武公所并,遂为新郑。今新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古郐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或去邑为会氏。” ②其引《风俗通》 云: “陆终之子会乙之后, 䢵姓。” 又,《续通志·氏族略·补遗·以名为氏》 引作: “陆终第六子会人之后。” (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 “陆终第六子会之后。” 有脱误。) 此以名为氏, 系出䢵姓。 䢵, 亦作“”。 (按: 会人, 亦作 “郐人”, 亦当指郐国。) ③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臯陶之后有会氏。” 此当系出偃姓。

一音kuài。(按: 古 “” 音有二,或音huì; 或音kuài,此由 “” 省而得,以国为氏。《汉书·地理志下》: “子男之国。虢、会为大。” 颜师古注: “会,读曰郐,字或作桧。”)

汉代有会炳; 又有会栩,武阳令。

猜你喜欢

  • 陶叔

    读音:táo shū【源】 ①系自姬姓。周成王之子司徒陶叔之后,以字为氏(6,7,12,60)。②春秋时卫大夫陶叔之后(17,62)。【布】 宋时平原有此姓(12,21)。【人】 陶叔真,春秋时晋国原

  • 托和爾秦

    读音:Tuōhéěrqín【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齐齐哈尔(23,63,180,260)。【人】 清正黄旗满洲马甲随长之妻为托和尔秦氏(260)。清代满族姓氏。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收载,世居齐

  • 读音:xún【音】 郇氏有环、寻二音,且源出不同。参见郇(Xún)姓。【源】 见《古今姓氏书辨证》(7,12)及《康熙字典》(80)。【望】 绛州,见《广韵》(86)。【布】 宋时淮南(7,26)、清

  • 沈佳

    读音:Shěnjiā【综】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之逊嫔为沈佳氏(72)。

  • 读音:shū《淮南子》有输子阳,是汉姓。西域匈奴部亦有输氏,输僰是也。(见《姓氏考略》)

  • 读音:Fǒu【综】 源出不详。山西平陆(298)、山东新泰(359)、湖北黄梅(361)、台湾嘉义(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多此姓。太原、大同、阳泉、临汾、朔州、忻

  • 读音:xī【综】 或由皙姓所改(91)。见《新编千家姓》(73)。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初见於 《姓苑》,未详其源。

  • 读音:tán为瞿昙氏所改,望出河南。(见《姓氏考略》)▲<南朝宋>昙迁,范晔之友。

  • 色勒傑

    读音:Sèlèjié【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23,63,180,260)。【变】 一作〔色尔杰〕(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

  • 瓦開

    读音:Wǎkāi景颇族姓氏。出自 “勒排” 氏。《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收载,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