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Cháo

晁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景王的小儿子王子朝被哥哥周敬王窃取了皇位,为避难逃至楚国。后代遂以王子朝名字的音近字为姓氏,是为晁姓。二也是以祖辈名为姓氏。春秋时蔡国有大夫晁吴,子孙后代遂以晁作为姓氏。

晁姓早期在河南、陕西一带居住。汉唐时期在陕西集聚,并远徙辽宁东部。逐渐形成京兆(今陕西西安)、颍川(今河南许昌)郡望。宋代以后,逐步向大江南北扩展,尤其是在河南、山东有较多分布。

晁姓历史人物有晁错,西汉人,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跟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又随伏生研习《尚书》。后晁错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太子信任,号称“智囊”。景帝时为御史大夫,提出削诸侯尊京师的举措: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削藩措施引起了诸侯王的恐慌和不满,吴楚等七国借口要杀掉晁错而起兵叛乱,为平叛,晁错因此被杀。所著政论有《论贵粟疏》等。晁补之,宋朝诗人。济州巨野人,自号归来子。元丰二年进士,善于写文章,与秦观、黄庭坚、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才华出众,好学且不知疲倦,还擅长于书画,其作品深得时人的好评。晁说之,北宋人,元丰年间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一生博览群书,通六经,尤精《易》《春秋》,能诗善词,又擅长于画山水。

晁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三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景王之子朝之后,本姓朝,改为晁(12,62)。晁乃古朝字。②春秋时卫大夫史朝之子曰文,文子苟,苟子以王父字为氏。朝通晁,故有晁氏(7,9,12),③鼂亦作晁(21,60)。鼂亦古朝字。④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望】 京兆、颍川(12,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四川、安徽等省多此姓,二省晁姓约占全国汉族晁姓人口29%。【人】 晁错,汉时颍川人,景帝时为御史大夫(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平邑,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江西之金溪、崇仁,湖北之芷江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亦作 ‘朝’; 亦作鼂。姬姓。周景王子王子朝之后。朝,亦作 ‘晁’; 一云卫大夫史晁之后,望出颍川、京兆。”

汉代有晁错; 唐代有晁采; 宋代有晁补之; 明代有晁世兴。

猜你喜欢

  • 阿每

    读音:Āměi历史上罕见之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於《姓苑》。《唐书·日本传》载: “日本,古倭奴也,其王姓阿每……” 岂倭王之族有留居我中华者耶?

  • 读音:i/Ay【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汇编》(75)。

  • 读音:Hǎ哈姓为少数民族姓氏,蒙古族和回族中多有此姓,来源无考。哈姓如今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和西北等地。哈姓历史人物有元代延祜年间郡监哈珊,为政期间勤政为民。他曾率众开辟河道,既方

  • 读音:bǐ笔,见《姓苑》。

  • 读音:Pín【源】 见《韵会》(21)。频阳(故城在今陕西富平)在秦地,当以邑为氏(60,62)。【望】酒泉(17,60,418)。【布】北京有此姓(91)。【人】频畅,汉时酒泉太守(6,21)。现行

  • 读音:Ráo饶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今河北饶阳),其后世子孙遂以封邑为姓氏。二是以封地为姓氏。战国时期,齐国有大夫封于饶(今山东青州)。其子孙遂以封地

  • 其連

    读音:Qílián【综】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见《魏书·官氏志》(27,242)。其连系綦连所改,为代北姓。其连或即祁连,祁连为地名,故其连一姓当源于以地名为名的部落名。

  • 公申

    读音:Gōngshēn【源】 春秋时鲁公申叔之后,见《世本》(9,17,62)。张澍云:《姓解》等误将公甲叔子作公申叔子(26)。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

  • 读音:Chǎng【综】 或系畅姓所改(91)。北京大兴(62)、河北隆化(344)、围场、台湾高雄(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中国姓氏大

  • 倉林

    读音:Cānglín【源】 系自姬姓。黄帝之子之后,见《国语》(11)。疑即苍林氏,则应系出己姓,非出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