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ǎn

昝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由咎姓变化而来。咎有灾祸意,不吉利,于是有人在咎字的口中加一横,成为昝姓。二是以部落名为姓,源于四川蜀人。三系改姓。

昝姓历史人物有昝殷,唐代妇产科医学家,精通理学原理,尤其擅长妇科,撰《产宝》一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

昝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六十五位。


【源】 ①昝氏为蜀地姓氏,见《姓苑》(6,11,12)。 ②汉时萧何封于酇,其地在襄阳光化县,其后以为姓。酇省部首为赞,后讹为昝(21)。 ③北魏时改叱卢氏为昝氏,见《魏书·官氏志》(7,60)。一说,昝卢氏改为昝氏(12,27)。 ④唐时吐蕃酋帅有昝氏(7,242)。清时甘肃洮州厅,洮州卫底古族西番头目昝南秀节,其姓为明洪武时所赐(72)。【望】 太原(17,418),彭城(21)。【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昝坚,晋时桓温部将(15,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魏县及尚义、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山东之平度、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及酒泉、辽宁之清原,湖北之老河口及武昌、四川之合江及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子感切。何氏《姓苑》有昝氏,蜀人也。望出太原、彭城。” ②或出自鲜卑族。郑樵又注: 代北复姓,“昝卢氏改为昝氏。”③土族之昝姓,则由藏人融入。据传,宋代有两藏族部落,一个叫昝撒 (即现在之东西昝扎); 另一个叫哇尔撒 (即现在的巴扎人),他们都居住在龙王山下,操藏语,与土族共牧于华热 (湟水以北) 地区,现土族中的昝姓人,是融于土中的昝撒藏人,以部为姓,后取“昝撒”之首音,谐以汉姓“” 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土族》。

晋代有昝坚; 唐代有昝商; 明代有昝诚,成化进士; 又有昝如思,嘉靖进士,官御史; 清代有昝茹类,康熙壬辰进士。

猜你喜欢

  • 读音:tǒng见《姓苑》。姓也。(见《广韵》)

  • 读音:yù【源】 ①见《姓苑》(7,9,15,21)。鲜卑姓,见《西秦录》(7,24,60)。②裕庚,清汉军正白旗人,光绪年间曾任驻法公使,其后裔以其名之第一字裕为姓。【布】 浙江萧山(209)、湖南

  • 湛卢

    读音:zhàn lú见《姓苑》。以剑为姓。

  • 读音:Fáng房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源于祁姓。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于房,为房邑侯。丹朱之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北魏鲜卑族有屋引氏

  • 吴祖

    读音:Wúzǔ【综】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纳木升额之妻为吴祖氏(260)。

  • 诸儿

    读音:zhū ér齐后有诸儿氏。(见《路史》)

  • 少西

    读音:shào xī【源】 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公子夏之后,别为少西氏,见《路史》(4,7,24,60)。一说,陈宣公之子少西之后,见《姓考》(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

  • 和特弩特

    读音:Héténǔtè【综】 清蒙古人姓。伊兴额,和特弩特氏,清蒙古正白旗人,咸丰中山东副都统(412)。

  • 子强

    读音:zǐ qiáng【源】 春秋时郑国、卫国公族中均有子强氏,见《路史》(17,62)。《姓氏词典》收载,其据《路史》 注云: “即子彊氏。源于姬姓,春秋时郑、卫公族并有子强氏。”“强”、“

  • 忙古歹

    读音:Mánggǔ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收载; 《续通志·氏族略》译作“蒙古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