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干
【源】 代北姓。北魏献文帝之弟姓乙干氏(6,60),或即乙旃之异译,见陈毅《官氏志疏证》(70)。【变】 亦作〔乙千〕(62)、〔乙于〕(17,62),皆误。【布】 唐时在今内蒙古武川有此姓(6,60)。【人】 乙干贵,北魏时都督(6,27)。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代人,随魏南徙。” 《姓氏考略》 注引《元和姓纂》 云: “后魏献文帝弟乙干氏,居武川。”
【源】 代北姓。北魏献文帝之弟姓乙干氏(6,60),或即乙旃之异译,见陈毅《官氏志疏证》(70)。【变】 亦作〔乙千〕(62)、〔乙于〕(17,62),皆误。【布】 唐时在今内蒙古武川有此姓(6,60)。【人】 乙干贵,北魏时都督(6,27)。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代人,随魏南徙。” 《姓氏考略》 注引《元和姓纂》 云: “后魏献文帝弟乙干氏,居武川。”
读音:Bōměishuì历史上占城国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宋史》云: “波美税·阳布印茶,占城国王也,使除逋麻瑕珈耶来贡。” 占城国,在今越南南部。
读音:Jiāngjù【源】 春秋时齐公子将具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姓氏英贤传》(12,60)。【变】作〔将其〕(7,17,63),误。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注其源: “姜姓。《英贤传
读音:Shūzhèng【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读音:Quèmù【综】 佤族姓。其先姓西俄朗氏,后分为二支,琪氏和却木氏,世居云南西盟(159)。却木氏亦作〔聂柴木〕(160)。
读音:gōng qiān齐公子牵之后。(见《世本》)
读音:Wǔyán《姓氏词典》 引 《姓谱》 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为许姓所改,析字而为复姓“午言”。)
读音:Suǒ【源】①古有琐国(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郑大夫食采之邑,后因氏,见《姓考》(17,60)。②唐时奚人姓。本为部名,后以部为氏(60,242)。【布】四川成都有此姓(91)。【人】琐高,唐开
读音:Hàn【综】 源出不详。江苏武进(314)、山西绛县(324)等地均有此姓。《姓氏词典》收载。其注云: “今河南郑州市有此姓。”未详其源。(按: 疑为橄姓之分族。)
读音:Yānlǐ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有载,其注“奄里”云: “即淹里,本邑名,居其地者以为氏。”
读音:dié【综】 见《姓苑》(15,21,60)。现仍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多此姓。太原、临汾、运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姓氏考略》 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