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龙图公案

龙图公案

十卷。不题撰人,成书于明代。公案小说,讲述北宋清官包拯的断案故事。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人称包龙图,故此书题《龙图公案》,又俗称《包公案》。考书中故事,除卷五《割牛舌》一则见于《宋史》、可证为包拯断案实事外,其余皆非包拯实事,概杂采各书及民间流传的疑难案件审判故事,统归包公名下,敷演成书。如卷六《玉面猫》记五鼠闹东京故事,为民间传说;或采自笔记史书,如卷二《石狮子》见《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八《长水县》,卷三《卖真靴》事见《明史》卷一百六十一《周新传》,卷七《斗粟三升米》见《搜神秘览》(《说郛》本)。书中有关包公秉公查案、为民除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企盼司法清明的愿望,然而书中也杂有封建迷信消极思想因素。有的故事写得比较曲折生动。但从全书看,题材冗杂,语言呆滞,如鲁迅所说“文意甚拙,盖仅识文字者所为”(《中国小说史略》),可能出自说书人之手。对后代的戏曲和公案侠义小说有不小影响,清代的《三侠五义》即以其为蓝本。该书的明刻本今已难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说屯溪旧书店书目有明刻本一种,残存一至六卷,当为最早刊本。清代流传的通行本有繁简两个系统,繁本一百则,简本六十二则。繁本有清初刻本、四美堂刊本、乾隆刊本、嘉庆刊本等多种;简本有乾隆书业堂刊本、道光藜照楼刊本等。简本系就繁本删节,所删都为每卷的后几则,文字无大异处。1985年,北京宝文堂书店《传统戏曲、曲艺研究资料丛书》出版冯不异校点本,题名《包公案》。

猜你喜欢

  • 易说存悔

    二卷。清汪宪撰。汪宪字千波,钱塘(浙江余抗)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此书大旨认为,学易是希望减少过失,而想减少过失,唯在知悔,悔存而凶吝渐消,可以日趋于吉。所以用“存悔”二

  • 永州府志

    ①二十四卷。清姜承基修,常在纂。姜承基,字慕庵,盖平人,曾任永州府知府。常在,道州人。永州之名,始于唐代。清康熙年间,姜承基任县令后,殷殷于察吏安民,征文考献,搜得旧志残简,与同郡属僚共相参订,三易寒

  • 北轩笔记

    一卷。元陈世隆(生卒年不详)撰。陈世隆字彦高,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书贩陈思之从孙,元顺帝至正(1341-1368)中,馆于嘉兴陶氏,兵起以后,死亡。学问渊博,精通经史百家,尤工诗文。所著诗文,明

  • 春秋比事

    二十卷。旧题宋沈棐(生卒不详)撰。沈棐字文伯,湖州(治今浙江吴兴)人,曾为婺州校官,其生平事迹不可考。又据嘉庆四年庐陵谭月卿《序》,则称为莆阳刘朔撰,并说他亲见刘氏家本,不知其依据何在。此书原名《春秋

  • 春秋集传

    十卷。清李文炤(详见《周易本义拾遗》)撰。本书以胡安国《春秋传》为宗,兼取诸家之说。其说《春秋》,往往因引申太过,而曼衍于经义之外,如讲“元年”则牵连论及改元,再因改元而盛赞明朝十三帝皆不改元等等。类

  • 从古堂款识学

    ①十六卷。清徐同柏撰。徐同柏(1775-1860),字寿臧,号籀庄,浙江嘉兴人。贡生。徐氏研究金石说古文形义,举证经史,时有心得,乃著《从古堂款识学》十六卷。与徐氏同时的收藏家,如沈氏雪浪斋、张氏清仪

  • 左传杜解补正

    三卷。顾炎武(1613-1682)撰。顾炎武又名顾绛,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昆山(今属江苏)人,清初著名思想家、大学者,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家。顾炎武为明末诸生,性耿介绝,与同乡归庄有

  • 十三经类语

    十四卷。旧本题明罗万藻(生卒年不详)编。罗万藻字文止。天启七年举人。福王时官上杭县知县。本书因坊本《五经类语》,而广取“十三经”增补而成。分一百三十四类。杭州鲁民重又为之作注。

  • 保婴经验方

    见《保生碎事》。

  • 湘烟录

    十六卷。明闵元京(生卒年不详)、凌义渠(1593-1644)同编。闵元京字子京,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凌义渠字骏甫,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太学题名碑为归安(亦同属今浙江省湖州市)